首页 | 专题| 搜索 | 典籍 在线词典
诗文 | 作者 | 名句 | 成语| 文章
《上太行》原文
朝代:明朝 作者:于谦浏览量:308

西风落日草斑斑,云薄秋容鸟独还。

两鬓霜华千里客,马蹄又上太行山。

《上太行》拼音版
shàng tài háng
[ [ míng cháo ] ] qiān
西 fēng luò cǎo bān bān , , yún báo qiū róng niǎo hái       
liǎng bìn shuāng huá qiān , , yòu shàng tài háng shān
上太行古诗译文

秋风飒飒,落日余晖,衰草斑斑。暮云淡淡,秋景寥落,一只孤鸟独自归巢。我两鬓已生白发,却仍奔波千里,如今马蹄又踏上了这太行山道。

上太行古诗注解
  • 太行:太行山,位于山西高原与河北平原间,东北-西南走向,北起拒马河谷,南至山西、河南边境的黄河沿岸。
  • 斑斑:色彩错杂的样子。
  • 秋容:秋天的景色。
  • 霜华:即霜花,这里指白发。
上太行创作背景

于谦作为明朝的重要官员,长期在外奔波,忙于政务和军务。这首诗很可能是他在巡视或处理公务途中,经过太行山时有感而发所作。当时明朝边疆时有战事,于谦肩负着保卫国家、安定边疆的重任,常年的操劳使得他两鬓斑白,但他依然不辞辛劳,继续为国家和百姓奔走。

上太行古诗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萧瑟的秋景图,西风、落日、衰草、孤鸟等意象营造出一种孤寂、凄凉的氛围。诗人以景衬情,将自己两鬓斑白却仍奔波千里的感慨融入其中。“马蹄又上太行山”一句,“又”字强调了诗人频繁奔波的艰辛,同时也表现出他不辞劳苦、坚守职责的精神。整首诗意境开阔,情感深沉,既有对岁月流逝的感慨,又有对家国责任的担当。

上太行知识点

1. 于谦是明朝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以正直敢言、清正廉洁著称,代表作有《石灰吟》等。

2. 古诗中常运用意象来表达情感,如本诗中的西风、落日、孤鸟等,这些意象组合在一起,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3. “两鬓霜华”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白发比作霜花,形象地写出了诗人的苍老。

上太行讲解

从诗句结构来看,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开篇的写景为后文的抒情奠定了基调,营造出一种落寞、孤寂的氛围。诗人通过描写秋景中的西风、落日、衰草和孤鸟,让读者感受到了秋天的萧瑟和凄凉。而后两句则直接抒发了诗人的情感,“两鬓霜华”表明诗人已不再年轻,岁月的痕迹在他的脸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但他依然“马蹄又上太行山”,继续为国家和百姓操劳。这体现了诗人高尚的品格和强烈的责任感,他不顾个人的衰老和辛劳,始终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为国家的稳定和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作者于谦介绍
于谦(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字廷益,号节庵,官至少保,世称于少保。汉族,明朝浙江承宣布政使司杭州钱塘县人。因参与平定汉王朱高煦谋反有功,得到明宣宗器重,担任明朝山西河南巡抚。明英宗时期,因得罪王振下狱,后释放,起为兵部侍郎。土木之变后英宗被俘,郕王朱祁钰监国,擢兵部尚书。于谦力排南迁之议,决策守京师,与诸大臣请郕王即位。瓦剌兵逼京师,督战,击退之。论功加封少保,总督军务,终迫也先遣使议和,使英宗得归。天顺元年因“谋逆”罪被冤杀。谥曰忠肃。有《于忠肃集》。于谦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
于谦相关作品

平阳道中

杨柳阴浓水鸟啼,豆花初放麦苗齐。

牙逢尽道今年好,四月平阳米价低。

落花吟

昨日花开树头红,今日花落树头空。

花开花落寻常事,未必皆因一夜风。

人生行乐须少年,老去看花亦可怜。

典衣沽酒花前饮,醉扫落花铺地眠。

风吹花落依芳草,翠点胭脂颜色好。

韶光有限蝶空忙,岁月无情人自老。

眼看春尽为花愁,可惜朱颜变白头。

莫遣花飞江上去,残红易逐水东流。

秋闺

深闺夜胜年,刀尺如冰冷。

缝纫不成眠,辘轳响金井。

题画

江村昨夜西风起,木叶萧萧堕江水。

水边摐蓼正开花,妆点秋容画图里。

小舟一叶弄沧浪,钓得鲈鱼酒正香。

醉后狂歌惊宿雁,芦花两岸月苍苍。

暮春小雨

霏霏小雨不沾衣,细逐斜风密又稀。

好湿香尘粘柳絮,莫教零落送春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