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梅发初遍,黄鸟歌犹涩。
谁家折杨女,弄春如不及。
爱水看妆坐,羞人映花立。
香畏风吹散,衣愁露沾湿。
玉闺青门里,日落香车入。
游衍益相思,含啼向彩帷。
忆君长入梦,归晚更生疑。
不及红檐燕,双栖绿草时。
紫梅发初遍,黄鸟歌犹涩。
谁家折杨女,弄春如不及。
爱水看妆坐,羞人映花立。
香畏风吹散,衣愁露沾湿。
玉闺青门里,日落香车入。
游衍益相思,含啼向彩帷。
忆君长入梦,归晚更生疑。
不及红檐燕,双栖绿草时。
紫梅刚刚开始盛开,黄莺的歌声还很生涩。是哪家的折柳少女,在春光中嬉戏好像生怕错过这大好时光。她临水而坐,顾影自怜地梳妆,害羞地躲在花丛后面站立。她担心花香被风吹散,又发愁衣服被露水沾湿。日暮时分,她乘坐着华丽的香车回到青门里的闺房。游玩得越开心,她就越增添相思之情,她含着眼泪面对彩色的帷帐。她常常在梦中见到心上人,又因为对方回来晚了而心生疑虑。她不禁感叹自己还比不上红檐下的燕子,能在绿草地上成双成对地栖息。
王维生活在唐朝的开元、天宝年间,当时社会经济繁荣,文化艺术昌盛。这首《早春行》描绘了早春时节的景象和一位少女的情思。可能创作于王维早期,在游历或闲居时,看到早春的美景和少女的活动,有感而发创作了此诗。也有可能是借少女的相思之情,来寄托自己内心的某种情感或感慨。
诗的开篇描绘了早春的自然景象,紫梅初放,黄莺啼声尚涩,生动地展现了早春的清新与生机。接着引入了折柳少女这一形象,通过对她弄春、看妆、害羞等行为的描写,细腻地刻画了少女的娇俏可爱和对春光的喜爱。“香畏风吹散,衣愁露沾湿”则进一步表现出少女的细腻心思和对美好事物的珍惜。
后半部分笔锋一转,从少女的游玩转向她的相思之情。日落归家后,她在彩帷中含啼,思念着心上人,常常在梦中相见,又因对方归晚而心生疑虑。最后以“不及红檐燕,双栖绿草时”作结,将少女的孤独寂寞与燕子的成双成对形成鲜明对比,更增添了她的相思之苦。
整首诗语言清新自然,意境优美,既描绘了早春的美景,又刻画了少女丰富的内心世界,情感真挚动人,体现了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画中有情”的艺术特色。
1. 王维是唐朝著名诗人,他的诗歌风格以清新自然、意境深远著称,擅长山水田园诗,与孟浩然并称“王孟”。
2. 古代诗词中常常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这首诗中通过描绘早春景色和少女的活动来抒发少女的相思之情。
3. 折柳在古代文化中有送别、留恋等含义,在诗词中常被用作意象。
从诗歌的结构来看,前半部分主要是写景和写人,描绘了早春的自然景色和少女的活动,为后半部分抒发少女的相思之情做铺垫。在写景方面,王维用词精准,如“紫梅发初遍,黄鸟歌犹涩”,仅用寥寥数语就勾勒出了早春的独特景象。在写人方面,通过对少女动作、心理的描写,使少女的形象跃然纸上。
在情感表达上,少女的情感变化细腻而真实。从最初的欢快游玩到后来的相思忧愁,这种情感的转变自然而流畅。读者可以从中感受到少女内心深处的渴望和无奈。
在艺术手法上,王维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如将少女的孤独与燕子的双栖进行对比,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同时,诗歌的语言优美,韵律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
危径几万转。
数里将三休。
回环见徒侣。
隐映隔林丘。
飒飒松上雨。
潺潺石中流。
静言深溪里。
长啸高山头。
望见南山阳。
白露霭悠悠。
青皋丽已净。
绿树郁如浮。
曾是厌蒙密。
旷然销人忧。
危径几万转,数里将三休。
回环见徒侣,隐映隔林丘。
飒飒松上雨,潺潺石中流。
静言深溪里,长啸高山头。
望见南山阳,白露霭悠悠。
青皋丽已净,绿树郁如浮。
曾是厌蒙密,旷然销人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