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 搜索 | 典籍 在线词典
诗文 | 作者 | 名句 | 成语| 文章
《和微之诗二十三首。和寄乐天》原文
朝代:唐朝 作者:白居易浏览量:113

贤愚类相交,人情之大率。

然自古今来,几人号胶漆。

近闻屈指数,元某与白乙。

旁爱及弟兄,中权避家室。

松筠与金石,未足喻坚密。

在车如轮辕,在身如肘腋。

又如风云会,天使相召匹。

不似势利交,有名而无实。

顷我在杭岁,值君之越日。

望愁来仪迟,宴惜流景疾。

坐耀黄金带,酌酡赪玉质。

酣歌口不停,狂舞衣相拂。

平生赏心事,施展十未一。

会笑始哑哑,离嗟乃唧唧。

饯筵才收拾,征棹遽排比。

后恨苦绵绵,前欢何卒卒。

居人色惨淡,行子心纡郁。

风袂去时挥,云帆望中失。

宿酲和别思,目眩心忽忽。

病魂黯然销,老泪凄其出。

别君只如昨,芳岁换六七。

俱是官家身,后期难自必。

《和微之诗二十三首。和寄乐天》拼音版
wēi zhī shī èr shí sān shǒu tiān
[ [ táng cháo ] ] bái
xián lèi xiàng jiāo , , rén qíng zhī       
rán jīn lái , , rén hào jiāo       
jìn wén zhǐ shù , , yuán mǒu bái       
páng ài xiōng , , zhōng quán jiā shì       
sōng jun1 jīn shí , , wèi jiān       
zài chē lún yuán , , zài shēn zhǒu       
yòu fēng yún huì , , tiān shǐ 使 xiàng zhào       
shì jiāo , , yǒu míng ér shí       
qǐng zài háng suì , , zhí jun1 zhī yuè       
wàng chóu lái chí , , yàn liú jǐng       
zuò yào 耀 huáng jīn dài , , zhuó tuó chēng zhì       
hān kǒu tíng , , kuáng xiàng       
píng shēng shǎng xīn shì , , shī zhǎn shí wèi       
huì xiào shǐ , , jiē nǎi       
jiàn yàn cái shōu shí , , zhēng zhào pái       
hòu hèn mián mián , , qián huān       
rén cǎn dàn , , háng xīn       
fēng mèi shí huī , , yún fān wàng zhōng shī       
xiǔ 宿 chéng bié , , xuàn xīn       
bìng hún àn rán xiāo , , lǎo lèi chū       
bié jun1 zhī zuó , , fāng suì huàn liù       
shì guān jiā shēn , , hòu nán
作者白居易介绍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又号称香山居士,河南郑州新郑人,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祖籍山西、陕西、出生于河南郑州新郑,葬于洛阳。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坐落于洛阳市郊。白园(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阳城南香山的琵琶峰。
白居易相关作品

昨以拙诗十首寄西川杜相公,相公亦以新作十

诗家律手在成都,权与寻常将相殊。

剪截五言兼用钺,陶钧六义别开炉。

惊人卷轴须知有,随事文章不道无。

篇数虽同光价异,十鱼目换十骊珠。

醉中戏赠郑使君 时使君先归,留妓乐重饮。

密座移红毯,酡颜照绿杯。

双娥留且住,五马任先回。

醉耳歌催醒,愁眉笑引开。

平生少年兴,临老暂重来。

醉中留别杨六兄弟 三月二十日别。

春初携手春深散,无日花间不醉狂。

别后何人堪共醉,犹残十日好风光。

醉中归周至

金光门外昆明路,半醉腾腾信马回。

数日非关王事系,牡丹花尽始归来。

醉中得上都亲友书,以予停俸多时,忧问贫乏

头白醉昏昏,狂歌秋复春。

一生耽酒客,五度弃官人。

[苏州、刑部侍郎、河南尹、同州刺史、太子少傅皆以病免也。

]异世陶元亮,前生刘伯伦。

卧将琴作枕,行以锸随身。

岁要衣三对,年支谷一囷。

园葵烹佐饭,林叶扫添薪。

没齿甘蔬食,摇头谢缙绅。

自能抛爵禄,终不恼交亲。

但得杯中渌,从生甑上尘。

烦君问生计,忧醒不忧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