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径几万转,数里将三休。
回环见徒侣,隐映隔林丘。
飒飒松上雨,潺潺石中流。
静言深溪里,长啸高山头。
望见南山阳,白露霭悠悠。
青皋丽已净,绿树郁如浮。
曾是厌蒙密,旷然销人忧。
危径几万转,数里将三休。
回环见徒侣,隐映隔林丘。
飒飒松上雨,潺潺石中流。
静言深溪里,长啸高山头。
望见南山阳,白露霭悠悠。
青皋丽已净,绿树郁如浮。
曾是厌蒙密,旷然销人忧。
危险的小路迂回曲折,走上几里路就得休息好几次。回头望去能看见同行的伙伴,他们的身影在树林山丘间时隐时现。松树上的枝叶在风中飒飒作响,好似在下雨,石缝间的溪水潺潺流淌。静静地站在深溪里,在高山之巅放声长啸。远远望见南山的南面,白露弥漫,一片悠悠的景象。青山在雨后显得格外秀丽清净,绿树郁郁葱葱,仿佛在浮动。曾经我厌倦了这山林的幽深茂密,如今却豁然开朗,消散了心中的忧愁。
王维后期的诗歌创作多与他亦官亦隐的生活状态相关。他在辋川别业时,寄情山水,写下了许多描绘自然风景的诗作。《黄花川》很可能也是他在游览或隐居期间,对黄花川一带的自然景色有感而发创作出来的。当时他或许在官场中经历了一些波折,内心渴望在山水间寻求宁静与解脱,于是在对黄花川的描绘中融入了自己的情感与心境。
这首诗描绘了黄花川的艰险路径、幽深山林、松间风声、石中溪流等自然景观,展现了一幅宁静而又充满生机的山林画卷。诗的开篇通过“危径几万转,数里将三休”,生动地写出了山路的崎岖难行,为后文的山林游历做了铺垫。“回环见徒侣,隐映隔林丘”则描绘了同行伙伴在山林间时隐时现的情景,增添了山林的神秘氛围。“飒飒松上雨,潺潺石中流”运用听觉描写,将松间风声比作雨声,石间溪流的潺潺声清晰可闻,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静言深溪里,长啸高山头”则表现了诗人在山林中的悠然自得,尽情享受大自然的宁静与壮美。诗的后半部分描绘了南山的景色,“白露霭悠悠”“绿树郁如浮”,展现了秋天山林的清新秀丽。最后,诗人从最初对山林的“厌蒙密”到“旷然销人忧”,表达了他在自然中获得心灵解脱的感受,体现了王维山水诗中常有的禅意与哲理。
1. 王维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诗人,他的诗歌以清新自然、意境深远著称,苏轼评价他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2. 古代诗歌中常运用多种感官描写来增强诗歌的表现力,如《黄花川》中运用了视觉(“回环见徒侣,隐映隔林丘”“望见南山阳,白露霭悠悠”等)和听觉(“飒飒松上雨,潺潺石中流”)描写。
3. “阳”在古代汉语中常指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阴”则指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如“南山阳”。
危径几万转。
数里将三休。
回环见徒侣。
隐映隔林丘。
飒飒松上雨。
潺潺石中流。
静言深溪里。
长啸高山头。
望见南山阳。
白露霭悠悠。
青皋丽已净。
绿树郁如浮。
曾是厌蒙密。
旷然销人忧。
危径几万转,数里将三休。
回环见徒侣,隐映隔林丘。
飒飒松上雨,潺潺石中流。
静言深溪里,长啸高山头。
望见南山阳,白露霭悠悠。
青皋丽已净,绿树郁如浮。
曾是厌蒙密,旷然销人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