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 搜索 | 典籍 在线词典
诗文 | 作者 | 名句 | 成语| 文章
《塞上曲》原文
朝代:唐朝 作者:王昌龄浏览量:626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

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

从来幽并客,皆共尘沙老。

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

《塞上曲》拼音版
sāi shàng
[ [ táng cháo ] ] wáng chāng líng
chán míng kōng sāng lín , , yuè xiāo guān dào       
chū sāi sāi hán , , chù chù huáng cǎo       
cóng lái yōu bìng , , jiē gòng chén shā lǎo       
xué yóu xiá ér , , jīn kuā liú hǎo
塞上曲古诗译文

知了在枯秃的桑林鸣叫,八月的萧关道气爽秋高。出塞后再入塞气候变冷,关内关外尽是黄黄芦草。自古来河北山西的豪杰,都与尘土黄沙伴随到老。莫学那自恃勇武游侠儿,自鸣不凡地把骏马夸耀。

塞上曲古诗注解
  • 空桑林:桑林因秋来落叶而变得空旷、稀疏。
  • 萧关:在今宁夏固原东南,为当时的重要关隘。
  • 幽并客:指幽州和并州的豪杰之士,幽、并二州多慷慨豪侠之人。
  • 游侠儿:指恃武勇、逞意气而轻视生命的人。
  • 矜夸:夸耀。
  • 紫骝:紫红色的骏马。
塞上曲创作背景

这首诗具体创作时间不详。王昌龄所处的盛唐时期,国力强盛,但边境战事也较为频繁。诗人可能是在游历边塞,目睹了塞外的荒凉景象和将士们的艰苦生活后,有感而发创作了此诗。

塞上曲古诗赏析

这首诗前四句描绘了塞外的秋景,以蝉鸣、空桑林、萧关道、黄芦草等意象,营造出一种萧瑟、凄凉的氛围,展现了边塞环境的恶劣。后四句通过对比“幽并客”和“游侠儿”,表达了诗人对真正的豪杰之士的赞美,以及对那些徒有其表、只知炫耀的人的批判。“幽并客”在尘沙中老去,体现了他们的坚韧和担当;而“游侠儿”矜夸紫骝好,只是注重外在的炫耀,缺乏实际的价值。整首诗意境开阔,情感深沉,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塞上曲知识点

1. 王昌龄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其诗作以七绝见长,被誉为“七绝圣手”。

2. 古代幽州和并州大致位于今天的河北、山西一带,这两个地区在历史上多豪杰之士。

3. “塞上曲”是古代的一种乐府诗题,多用来描写边塞的风光和战事。

塞上曲讲解

从整体上看,这首诗通过对边塞景象的描绘和人物形象的对比,传达了深刻的人生哲理。诗人借助自然景象的描写,如“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让读者感受到了边塞的荒凉和孤寂,为下文的抒情做了铺垫。而“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则进一步强调了环境的恶劣,暗示了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的艰辛。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幽并客”代表了那些有责任感、有担当的英雄豪杰,他们在艰苦的环境中默默奉献,为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而奋斗;“游侠儿”则象征了那些追求虚荣、华而不实的人。诗人通过对比,表达了自己对真正的英雄的敬仰和对虚荣之人的批判。对于我们来说,这首诗启示我们要注重内在品质的培养,要有担当精神,不能只追求表面的虚荣。

作者王昌龄介绍
王昌龄 (698— 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亦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说法)。
王昌龄相关作品

长歌行

旷野饶悲风,飕飕黄蒿草。

系马停白杨,谁知我怀抱。

所是同袍者,相逢尽衰老。

况登汉家陵,南望长安道。

下有枯树根,上有鼷鼠窠。

高皇子孙尽,千古无人过。

宝玉频发掘,精灵其奈何。

人生须达命,有酒且长歌。

赠宇文中丞(本畅当诗)

仆本濩落人,辱当州郡使。

量力颇及早,谢归今即已。

萧萧若凌虚,衿带顷消靡。

车服卒然来,涔阳作游子。

郁郁寡开颜,默默独行李。

忽逢平生友,一笑方在此。

秋清宁风日,楚思浩云水。

为语弋林者,冥冥鸿远矣。

赠宇文中丞 [一作畅当诗]

仆本濩落人,辱当州郡使。

量力颇及早,谢归今即已。

萧萧若凌虚,衿带顷消靡。

车服卒然来,涔阳作游子。

郁郁寡开颜,默默独行李。

忽逢平生友,一笑方在此。

秋清宁风日,楚思浩云水。

为语弋林者,冥冥鸿远矣。

赠李侍御

青冥孤云去,终当暮归山。

志士杖苦节,何时见龙颜。

杂兴

握中铜匕首,粉锉楚山铁。

义士频报雠,杀人不曾缺。

可悲燕丹事,终被狼虎灭。

一举无两全,荆轲遂为血。

诚知匹夫勇,何取万人杰。

无道吞诸侯,坐见九州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