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 搜索 | 典籍 在线词典
诗文 | 作者 | 名句 | 成语| 文章
《闺怨》原文
朝代:唐朝 作者:王昌龄浏览量:155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闺怨》拼音版
guī yuàn
[ [ táng cháo ] ] wáng chāng líng
guī zhōng shǎo zhī chóu , , chūn níng zhuāng shàng cuì lóu       
jiàn tóu yáng liǔ , , huǐ jiāo 婿 fēng hóu
译文及注释

译文一闺中少妇未曾有过相思离别之愁,在明媚的春日,她精心妆饰,登上高楼。忽然看到路边的杨柳春色,惆怅之情涌上心头。她后悔当初不该让丈夫从军边塞,建功封侯。

译文二闺阁中的少妇,从来不知忧愁;春来细心打扮,独自登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新绿,心里难受;呵,悔不该叫夫君去觅取封侯。

注释1.闺怨:少妇的幽怨。闺,女子卧室,借指女子。一般指少女或少妇。古人"闺怨"之作,一般是写少女的青春寂寞,或少妇的离别相思之情。以此题材写的诗称“闺怨诗”。2."不知愁"一作"不曾愁",则诗意大减。3. 凝妆:盛妆。4.陌头:路边。5.觅封侯:为求得封侯而从军。觅,寻求。6.悔教:后悔让

简析

  王昌龄的一系列宫闺怨诗中《闺怨》尤为突出。诗题为《闺怨》,起笔却写道:“闺中少妇不知愁”,紧接着第二句又写出这位不知愁的少妇,如何在春光明媚的日子里“凝妆”登楼远眺的情景。于是,一个有些天真和娇憨之气的少妇形象跃然纸上。闺中少妇果真不知愁吗?当然不是。读过全诗之后我们知道,这是一位丈夫远征他乡,自己独守空房的少妇,即使在唐朝封建礼教尚不严格束缚妇女的时代,她平日里也是不能随便出门的。

  第三句是全诗的关键,称为“诗眼”。这位少妇所见,不过寻常之杨柳,作者何以称之为“忽见”?其实,诗句的关键是见到杨柳后忽然触发的联想和心理变化。杨柳在古代人的心目中,不仅仅是“春色”的代替物,同时,它又是友人别离时相赠的礼物,古人很早便有折柳相赠的习俗。因为那迷茫和朦胧的杨花柳絮和人的离愁别绪有着某种内在的相似。

  故少妇见到春风拂动下的杨柳,一定会联想很多。她会想到平日里的夫妻恩爱,想到与丈夫惜别时的深情,想到自己的美好年华在孤寂中一年年消逝,而眼前这大好春光却无人与她共赏……或许她还会联想到,丈夫戍守的边关,不知是黄沙漫漫,还是和家乡一样杨柳青青呢?

  在这一瞬间的联想之后,少妇心中那沉积已久的幽怨、离愁和遗憾便一下子强烈起来,变得一发而不可收。“悔教夫婿觅封侯”便成为自然流淌出的情感。说到“忽见”,杨柳色显然只是触发少妇情感变化的一个媒介,一个外因。如果没有她平时感情的积蓄,她的希冀与无奈,她的哀怨与幽愁,杨柳是不会如此强烈地触动她“悔”的情感的。故曰少妇的情感变化看似突然,实则并不突然,而在情理之中。

例句
~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唐·杜甫《咏怀古迹》诗)
作者王昌龄介绍
王昌龄 (698— 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亦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说法)。
王昌龄相关作品

长歌行

旷野饶悲风,飕飕黄蒿草。

系马停白杨,谁知我怀抱。

所是同袍者,相逢尽衰老。

况登汉家陵,南望长安道。

下有枯树根,上有鼷鼠窠。

高皇子孙尽,千古无人过。

宝玉频发掘,精灵其奈何。

人生须达命,有酒且长歌。

赠宇文中丞(本畅当诗)

仆本濩落人,辱当州郡使。

量力颇及早,谢归今即已。

萧萧若凌虚,衿带顷消靡。

车服卒然来,涔阳作游子。

郁郁寡开颜,默默独行李。

忽逢平生友,一笑方在此。

秋清宁风日,楚思浩云水。

为语弋林者,冥冥鸿远矣。

赠宇文中丞 [一作畅当诗]

仆本濩落人,辱当州郡使。

量力颇及早,谢归今即已。

萧萧若凌虚,衿带顷消靡。

车服卒然来,涔阳作游子。

郁郁寡开颜,默默独行李。

忽逢平生友,一笑方在此。

秋清宁风日,楚思浩云水。

为语弋林者,冥冥鸿远矣。

赠李侍御

青冥孤云去,终当暮归山。

志士杖苦节,何时见龙颜。

杂兴

握中铜匕首,粉锉楚山铁。

义士频报雠,杀人不曾缺。

可悲燕丹事,终被狼虎灭。

一举无两全,荆轲遂为血。

诚知匹夫勇,何取万人杰。

无道吞诸侯,坐见九州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