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 搜索 | 典籍 在线词典
诗文 | 作者 | 名句 | 成语| 文章
《洛中访袁拾不遇》原文
朝代:唐朝 作者:孟浩然浏览量:169

洛阳访才子,江岭作流人。

闻说梅花早,何如北地春。

《洛中访袁拾不遇》拼音版
luò zhōng fǎng 访 yuán shí
[ [ táng cháo ] ] mèng hào rán
luò yáng fǎng 访 cái , , jiāng lǐng zuò liú rén       
wén shuō méi huā zǎo , , běi chūn
洛中访袁拾不遇古诗译文

我到洛阳寻访才子袁拾遗,却得知他被贬到江岭做了流放之人。听说江岭的梅花开放得早,可怎比得上北方大地的春色呢?

洛中访袁拾不遇古诗注解
  • 洛中:指洛阳。
  • 袁拾遗:作者的友人,生平不详。拾遗,官名。
  • 才子:这里指袁拾遗。
  • 江岭:指大庾岭,在今江西、广东交界处。
  • 流人:被流放的人。
  • 梅花早:大庾岭气候温暖,梅花早开。
  • 北地:北方,这里指洛阳。
洛中访袁拾不遇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何时难以确考。袁拾遗被贬岭南,作者到洛阳寻访他却未遇,于是写下此诗,对友人的被贬表示同情。

洛中访袁拾不遇古诗赏析

这首诗以“洛阳访才子”开篇,点明了诗人的行动和目的。然而,“江岭作流人”却陡然一转,道出友人被贬的不幸遭遇,表达了诗人的意外和惋惜之情。后两句“闻说梅花早,何如北地春”,以梅花早开的江岭与北地的春色作对比,表面上是在比较两地的春光,实则蕴含着对友人被贬荒远之地的不平和牵挂。诗人通过委婉的方式,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对自然景色的对比中,言简意赅,余味悠长。

洛中访袁拾不遇知识点

孟浩然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与王维并称“王孟”。他的诗歌多以山水田园为题材,风格清新自然,意境深远。这首诗运用了对比的手法,通过江岭和北地的春色对比,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同情和牵挂。

洛中访袁拾不遇讲解

这首诗短小精悍,却情感真挚。开篇直接交代寻访友人的缘由,而友人被贬的消息让诗人的心情陡然低落。后两句看似在讨论两地春光的差异,实则是诗人内心复杂情感的外化。江岭的梅花虽然早开,但在诗人心中,北方的春色才是最美好的,这暗示着友人在荒远之地的孤独和凄凉。整首诗没有直接抒发对友人被贬的愤慨,而是以一种委婉含蓄的方式表达出来,体现了孟浩然诗歌的艺术特色。

作者孟浩然介绍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喜济人患难,工于诗。年四十游京师,唐玄宗诏咏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语,玄宗谓:“卿自不求仕,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未仕,后隐居鹿门山,著诗二百余首。孟浩然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
孟浩然相关作品

自浔阳泛舟经明海①

大江分九派,淼漫成水乡。

②舟子乘利涉,往来至浔阳。

③因之泛五湖,流浪经三湘。

④观涛壮枚发,吊屈痛沉湘。

⑤魏阙心恒在,金门诏不忘。

⑥遥怜上林雁,冰泮已回翔。

仲夏归汉南园寄京邑耆旧

尝读高士传,最嘉陶征君。

日耽田园趣,自谓羲皇人。

予复何为者,栖栖徒问津。

中年废丘壑,上国旅风尘。

忠欲事明主,孝思侍老亲。

归来当炎夏,耕稼不及春。

扇枕北窗下,采芝南涧滨。

因声谢同列,吾慕颍阳真。

仲夏归汉南园寄京邑旧游①

尝读高士传,最嘉陶徵君。

②日耽田园趣,自谓羲皇人。

③余复何为者,栖栖徒问津。

中年废丘壑,上国旅风尘。

④忠欲事明主,孝思侍老亲。

归来当炎夏,耕稼不及春。

⑤扇枕北窗下,采芝南涧滨。

因声谢同列,吾慕颍阳真。

长安早春 一作张子容诗

关戍惟东井,城池起北辰。

咸歌太平日,共乐建寅春。

雪尽青山树,冰开黑水滨。

草迎金埒马,花伴玉楼人。

鸿渐看无数,莺歌听欲频。

何当遂荣擢,归及柳条新。

张七及辛大见寻南亭醉作(一作张七及辛大见

山公能饮酒,居士好弹筝。

世外交初得,林中契已并。

纳凉风飒至,逃暑日将倾。

便就南亭里,馀尊惜解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