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山高幢幢,上有高高松。
株株遥各各,叶叶相重重。
槐树夹道植,枝叶俱冥蒙。
既无贞直干,复有罥挂虫。
何不种松树,使之摇清风。
秦时已曾种,憔悴种不供。
可怜孤松意,不与槐树同。
闲在高山顶,樛盘虬与龙。
屈为大厦栋,庇荫侯与公。
不肯作行伍,俱在尘土中。
华山高幢幢,上有高高松。
株株遥各各,叶叶相重重。
槐树夹道植,枝叶俱冥蒙。
既无贞直干,复有罥挂虫。
何不种松树,使之摇清风。
秦时已曾种,憔悴种不供。
可怜孤松意,不与槐树同。
闲在高山顶,樛盘虬与龙。
屈为大厦栋,庇荫侯与公。
不肯作行伍,俱在尘土中。
华山高耸入云,上面生长着高大的松树。每一株松树都遥遥相隔,各自独立,松叶层层叠叠。道路两旁种植着槐树,枝叶茂密昏暗。槐树既没有坚贞挺直的树干,树上又有缠绕的虫子。为什么不种植松树,让它在风中摇曳生姿呢?秦朝的时候就曾经种过松树,可惜如今松树已憔悴,种植也供应不上了。可怜那孤松的心意,和槐树完全不同。它悠闲地生长在高山顶上,枝干盘曲如同虬龙。它可以屈身成为大厦的栋梁,庇护达官贵人。却不肯像槐树那样排列成行,一同埋没在尘土之中。
元稹生活在唐朝,当时社会政治环境复杂,官场中存在着各种不良风气。诗人可能通过这首诗以松树和槐树作比,来表达自己对正直品质的崇尚以及对不良现象的批判。同时,也可能借松树来抒发自己的人生志向和抱负。
这首诗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松树和槐树进行对比。松树生长在高山之巅,枝干盘曲如龙,有坚贞挺直的品格,能成为大厦栋梁,庇护他人;而槐树生长在道路两旁,枝叶茂密却昏暗,既无正直的树干,又有缠绕的虫子。通过这种对比,突出了松树的高洁品质和槐树的平庸低俗。诗人借物抒情,以松树自比,表达了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坚守正直品格的志向,同时也对那些趋炎附势、品格低下的人进行了批判。
1. 元稹是唐朝著名诗人,与白居易并称“元白”,他们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强调诗歌的社会功能和现实意义。
2. 古诗中常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通过对事物的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志向。这首诗就是以松树为寄托,表达诗人的人生追求。
3. 对比手法在诗歌创作中很常见,通过对比可以更鲜明地突出事物的特点和作者的情感倾向。
从诗歌内容来看,开篇描绘了华山之上松树的高大独立,展现出松树的雄伟姿态。接着描写槐树的形象,从枝干到枝叶,再到树上的虫子,全方位地刻画了槐树的平庸和不堪。诗人由此发出疑问,为什么不多种植松树呢?进而引出秦朝种松的典故,暗示松树如今的困境。然后再次强调松树和槐树的不同,突出松树的高洁。最后表明松树的志向,它不屑于与槐树为伍,宁愿成为大厦的栋梁。
在艺术特色方面,诗人巧妙地运用了对比和托物言志的手法,使诗歌的主题更加鲜明。语言简洁质朴,却能深刻地表达出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对于读者来说,这首诗能让我们感受到诗人对正直品格的赞美和对不良现象的批判,激励我们在生活中坚守自己的原则和信念,不随波逐流。
年年塞下丁,长作出塞兵。
自从冒顿强,官筑遮虏城。
筑城须努力,城高遮得贼。
但恐贼路多,有城遮不得。
丁口传父口,莫问城坚不。
平城被虏围,汉属斤城墙走。
因兹虏请和,虏往骑来多。
半疑兼半信,筑城犹嵯峨。
筑城安敢烦,愿听丁一言。
请筑鸿胪寺,兼愁虏出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