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 搜索 | 典籍 在线词典
诗文 | 作者 | 名句 | 成语| 文章
《扬子津》原文
朝代:唐朝 作者:卢仝浏览量:169

风卷鱼龙暗楚关,白波沉却海门山。

鹏腾鳌倒且快性,地坼天开总是闲。

《扬子津》拼音版
yáng jīn
[ [ táng cháo ] ] tóng
fēng juàn lóng àn chǔ guān , , bái chén què hǎi mén shān       
péng téng áo dǎo qiě kuài xìng , , chè tiān kāi zǒng shì xián
扬子津古诗译文

狂风席卷,鱼龙都隐匿于黑暗的楚关,白色的波涛汹涌,似乎要将海门山沉没。大鹏腾飞、巨鳌倾倒,尽情地展现着快意随性,大地崩裂、天空裂开,在诗人眼中也不过是平常之事。

扬子津古诗注解
  • 风卷鱼龙暗楚关:“风卷”描绘狂风肆虐的景象;“鱼龙”指代水中生物;“暗楚关”,楚关在风雨中变得昏暗,营造出一种雄浑壮阔又略带神秘的氛围。
  • 白波沉却海门山:“白波”是指白色的波涛,说明浪涛汹涌;“沉却”有淹没之意,夸张地写出了波涛的力量之大,仿佛能让海门山沉没。
  • 鹏腾鳌倒且快性:“鹏腾”,鹏是传说中巨大的鸟,这里表示大鹏腾飞,象征着宏大的气势;“鳌倒”,鳌是传说中的巨龟,巨鳌倾倒,也是一种夸张的写法;“快性”,体现出一种尽情、畅快的状态。
  • 地坼天开总是闲:“地坼天开”,形容天地裂开的宏大场景,是一种极度夸张;“总是闲”,表示在诗人看来,这样的宏大景象也不过是平常之事,凸显诗人豁达超脱的心境。
扬子津创作背景

卢仝生活在唐朝,其一生经历丰富,性格狂放不羁。关于《扬子津》的具体创作背景并无确切详细记载。扬子津是古代长江下游重要的渡口,往来船只众多,是交通要冲。可能卢仝途径此地,目睹了扬子津狂风大作、波涛汹涌的壮观景象,内心受到极大震撼,从而激发了创作灵感,写下了这首诗。也有可能他借景抒情,通过描绘扬子津的自然景象,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和对世界的独特认知。

扬子津古诗赏析

这首诗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在描写上,诗人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如“白波沉却海门山”“地坼天开总是闲”,将自然景象的宏大与壮观展现得淋漓尽致,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诗中还运用了神话意象,“鹏腾鳌倒”,鹏和鳌都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巨大生物,这些意象的运用不仅增添了诗歌的奇幻色彩,也进一步强化了诗歌的气势。从情感表达上看,整首诗充满了一种豁达、豪放的情感。诗人在面对如此宏大的自然景象时,没有表现出恐惧或敬畏,反而觉得“快性”“总是闲”,体现出他超脱世俗、笑傲天地的心境。

扬子津知识点

1. 卢仝:唐代诗人,号玉川子,其诗风奇特,多险怪之语,在中唐时期的诗坛独树一帜。

2. 扬子津:古渡口名,在今江苏省扬州市南。是古代长江下游重要的交通枢纽,在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3. 夸张和神话意象的运用:夸张是诗歌创作中常用的修辞手法,能增强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神话意象则能为诗歌增添奇幻色彩和文化内涵。

扬子津讲解

整首诗开篇就给我们描绘了一幅狂风呼啸、波涛汹涌的画面。“风卷鱼龙暗楚关”,狂风似乎卷起了水中的鱼龙,让楚关都变得昏暗,营造出一种紧张、雄浑的氛围。接着“白波沉却海门山”,白色的波涛汹涌澎湃,仿佛能将海门山淹没,进一步强调了自然力量的强大。“鹏腾鳌倒且快性”,诗人的想象更加奇幻,大鹏腾飞、巨鳌倾倒,这宏大的场景让诗人感到畅快淋漓。最后“地坼天开总是闲”,诗人以一种超脱的视角看待天地间的巨变,认为这一切都不过是平常之事。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自然的壮美,更体现了诗人豪放不羁的性格和豁达超脱的精神境界。

作者卢仝介绍
卢仝tóng〈形〉(约795-835) 唐代诗人,汉族,“初唐四杰”之一卢照邻的嫡系子孙。祖籍范阳(今河北省涿州市),生于河南济源市武山镇(今思礼村),早年隐少室山,自号玉川子。他刻苦读书,博览经史,工诗精文,不愿仕进。后迁居洛阳。家境贫困,仅破屋数间。但他刻苦读书,家中图书满架。仝性格狷介,颇类孟郊;但其狷介之性中更有一种雄豪之气,又近似韩愈。是韩孟诗派重要人物之一。
卢仝相关作品

山中

饥拾松花渴饮泉,偶从山后到山前。

阳坡软草厚如织,困与鹿麛相伴眠。

萧宅二三子赠答诗二十首·马兰请客

兰兰是小草,不怕郎君骂。

愿得随君行,暂到嵩山下。

萧宅二三子赠答诗二十首·竹请客

我本泰山阿,避地到南国。

主人欲移家,我亦要归北。

上客幸先归,愿托归飞翼。

唯将翛翛风,累路报恩德。

萧宅二三子赠答诗二十首·虾蟆请客

凡有水竹处,我曹长先行。

愿君借我一勺水,与君昼夜歌德声。

萧宅二三子赠答诗二十首·蛱蝶请客

粉末为四体,春风为生涯。

愿得纷飞去,与君为眼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