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柱南边毒草春,行人几日到金麟。
玉镮穿耳谁家女,自抱琵琶迎海神。
铜柱南边毒草春,行人几日到金麟。
玉镮穿耳谁家女,自抱琵琶迎海神。
铜柱南边毒草在春天生长,远行的人要几天才能到达金麟。戴着玉镮穿耳的是哪家的女子,她独自抱着琵琶去迎接海神。
张籍生活在唐朝,当时边疆地区与中原文化交流频繁。诗人可能在游历边疆或者任职期间,来到了“蛮中”地区,被当地独特的风土人情所吸引,从而创作了这首诗。“蛮中”一般指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其地理环境、人文风俗与中原地区有很大差异,为诗人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
这首诗描绘了“蛮中”地区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风情。首句“铜柱南边毒草春”,通过“铜柱”点明了地域的特殊性,“毒草春”描绘出春天里当地有毒草生长的景象,暗示了环境的恶劣和偏远。第二句“行人几日到金麟”,以行人的行程来体现路途的遥远和艰难。后两句“玉镮穿耳谁家女,自抱琵琶迎海神”则聚焦于当地的女子,通过对她独特的装饰和祭祀活动的描写,展现了当地少数民族的风俗文化,充满了异域风情。整首诗语言质朴,却生动地勾勒出一幅边疆地区的生活画卷。
1. 张籍是唐代诗人,擅长乐府诗,与王建并称“张王乐府”。
2. “铜柱”在古代常作为边界的标志,具有重要的地理和文化意义。
3. 少数民族地区有着独特的风俗文化,如“玉镮穿耳”的装饰和“迎海神”的祭祀活动。
这首诗是张籍对边疆地区的一次生动记录。从自然环境来看,“毒草春”的描写让我们感受到当地的生态与中原地区的不同,也暗示了生活在这里的人们需要适应恶劣的自然条件。从人文方面,“玉镮穿耳”的女子形象和“迎海神”的活动,体现了少数民族的文化特色。诗人通过简洁的语言,将自然与人文融合在一起,让读者能够感受到边疆地区的神秘和独特。对于我们来说,这首诗不仅是文学作品,也是了解古代边疆地区社会生活的一扇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