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 搜索 | 典籍 在线词典
诗文 | 作者 | 名句 | 成语| 文章
《闲游》原文
朝代:唐朝 作者:张籍浏览量:58

终日不离尘土间,若为能见此身闲。

今朝暂共游僧语,更恨趋时别旧山。

《闲游》拼音版
xián yóu
[ [ táng cháo ] ] zhāng
zhōng chén jiān , , ruò wéi néng jiàn shēn xián       
jīn cháo zàn gòng yóu sēng , , gèng hèn shí bié jiù shān
闲游古诗译文

整日都在尘世的喧嚣与尘土中徘徊,怎么才能拥有真正的清闲自在呢?今天暂且和云游的僧人交谈一番,却更悔恨自己为了追逐世俗名利而离开了旧日的山林。

闲游古诗注解
  • 若为:怎样,如何。
  • 此身闲:指自己能够摆脱世俗的纷扰,获得身心的清闲。
  • 暂共:暂且和。
  • 趋时:迎合潮流,追逐世俗名利。
  • 旧山:旧日居住的山林,象征着宁静、自然的生活环境。
闲游创作背景

张籍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官场黑暗腐败。诗人在仕途中历经坎坷,目睹了世间的种种乱象和人们为了功名利禄而奔波劳累的情景。这首诗或许是他在某个时刻,对自己忙碌而又不得清闲的生活感到厌倦,偶然间与游僧交谈后,引发了对过去宁静生活的怀念和对现实的不满,从而创作了这首诗。

闲游古诗赏析

首句“终日不离尘土间”,描绘出诗人整日深陷于尘世的忙碌与喧嚣之中,“尘土”既指现实生活中的尘埃,也象征着世俗的纷扰和污浊,生动地表现出诗人内心的疲惫和无奈。“若为能见此身闲”则以反问的语气,表达了诗人对清闲自在生活的强烈渴望。

第二句“今朝暂共游僧语”,叙述了诗人在偶然的机会下与游僧交谈,“暂”字体现出这种与超脱世俗之人交流的机会难得。而“更恨趋时别旧山”则将情感推向高潮,“恨”字直接抒发了诗人的悔恨之情,悔恨自己为了迎合世俗而离开了曾经宁静的山林,进一步强调了他对世俗生活的厌恶和对自然、闲适生活的向往。

整首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通过对自身生活状态的描述和与游僧交谈后的感悟,深刻地表达了诗人对世俗的厌倦和对自由、宁静生活的追求。

闲游知识点

1. 张籍是唐代诗人,他的诗歌多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民生活,风格通俗自然,对后世诗歌创作有一定影响。

2. 古诗中常常运用象征手法,如“尘土”象征世俗纷扰,“旧山”象征宁静自然的生活。

3. 反问句在诗歌中可以增强语气,更强烈地表达诗人的情感。

闲游讲解

这首《闲游》是张籍表达内心感慨的作品。从内容上看,它围绕着诗人对清闲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生活的不满展开。诗人用简洁的语言,先描述了自己身处尘世的困境,然后通过与游僧的交谈,引发了更深层次的思考和情感抒发。

在学习这首诗时,我们可以从诗人的情感入手,体会他在那个特定时代背景下的无奈和追求。同时,注意诗歌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和象征意义,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此外,了解张籍的生平经历和创作风格,也能帮助我们更全面地把握这首诗的价值。

作者张籍介绍
张籍(约767~约830),唐代诗人。字文昌,汉族,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人,郡望苏州吴(今江苏苏州)1 。先世移居和州,遂为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人。世称“张水部”、“张司业”。张籍的乐府诗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乐府”。著名诗篇有《塞下曲》《征妇怨》《采莲曲》《江南曲》。1 《张籍籍贯考辨》认为,韩愈所说的“吴郡张籍”乃谓其郡望,并引《新唐书·张籍传》、《唐诗纪事》、《舆地纪胜》等史传材料,驳苏州之说而定张籍为乌江人。
张籍相关作品

短歌行

青天荡荡高且虚,上有白日无根株。

流光暂出还入地,催我少年不须臾。

与君相逢不寂寞,衰老不复如今乐。

玉卮盛酒置君前,再拜愿君千万年。

感春

远客悠悠任病身,谢家池上又逢春。

明年各自东西去,此地看花是别人。

胡芦沼

曲沼春流满,新蒲映野鹅。

闲斋朝饭后,拄杖绕行多。

横吹曲辞·陇头(一曰陇头水)

陇头已断人不行,胡骑夜入凉州城。

汉家处处格斗死,一朝尽没陇西地。

驱我边人胡中去,散放牛羊食禾黍。

去年中国养子孙,今著毡裘学胡语。

谁能更使李轻车,收取凉州属汉家。

横吹曲辞·望行人

秋风窗下起,旅雁向南飞。

日日出门望,家家行客归。

无因见边使,空待寄寒衣。

独闭青楼暮,烟深鸟雀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