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 搜索 | 典籍 在线词典
诗文 | 作者 | 名句 | 成语| 文章
《送客游蜀》原文
朝代:唐朝 作者:张籍浏览量:75

行尽青山到益州,锦城楼下二江流。

杜家曾向此中住,为到浣花溪水头。

《送客游蜀》拼音版
sòng yóu shǔ
[ [ táng cháo ] ] zhāng
háng jìn qīng shān dào zhōu , , jǐn chéng lóu xià èr jiāng liú       
jiā céng xiàng zhōng zhù , , wéi dào huàn huā shuǐ tóu
送客游蜀古诗译文

一路走过青山,最终抵达了益州。在锦城楼下,两条江水奔腾流淌。当年杜甫曾在此居住,你此次前去可要到浣花溪水头去看看。

送客游蜀古诗注解
  • 益州:古代州名,范围大致包括今四川、重庆及云南、贵州部分地区,这里指成都。
  • 锦城:即锦官城,成都的别称。
  • 二江:指郫江和流江,均在成都附近。
  • 杜家:指杜甫。
  • 浣花溪:水名,在成都西郊,杜甫曾在此筑草堂居住。
送客游蜀创作背景

具体创作时间不详。张籍可能是为送别友人前往蜀地游玩而作此诗。蜀地在唐朝是一个文化繁荣、风景秀丽的地方,吸引着众多文人墨客前往。诗人通过此诗,既表达了对友人旅途的关切,也流露出对蜀地文化的向往。

送客游蜀古诗赏析

这首诗语言简洁,意境深远。首句“行尽青山到益州”,描绘了友人一路翻山越岭,最终到达益州的情景,给人一种漫长而充满期待的感觉。“锦城楼下二江流”,以宏大的视角展现了成都的壮丽景色,两条江水奔腾不息,增添了画面的动态感。后两句“杜家曾向此中住,为到浣花溪水头”,则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提到杜甫曾在此居住,引导友人去探寻浣花溪的文化遗迹,使诗歌具有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整首诗没有直接表达送别之情,但在对蜀地风光和文化的描述中,蕴含着对友人旅途的美好祝愿。

送客游蜀知识点

1. 张籍是唐代诗人,他的乐府诗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乐府”。

2. 益州在古代是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成都作为益州的治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3. 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在成都浣花溪畔的草堂生活了数年,创作了许多优秀的诗歌。

送客游蜀讲解

这首《送客游蜀》是一首送别诗,但诗人并没有像一些送别诗那样,过多地渲染离别的悲伤情绪。而是通过描绘蜀地的美景和历史文化,为友人的旅途增添了一份期待和向往。诗的前两句,从友人的行程和目的地入手,勾勒出一幅壮阔的山水画卷。后两句则引入杜甫的典故,不仅丰富了诗歌的内涵,也体现了诗人对文化传承的重视。对于读者来说,这首诗不仅可以感受到唐代蜀地的风土人情,还能体会到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谊。

作者张籍介绍
张籍(约767~约830),唐代诗人。字文昌,汉族,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人,郡望苏州吴(今江苏苏州)1 。先世移居和州,遂为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人。世称“张水部”、“张司业”。张籍的乐府诗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乐府”。著名诗篇有《塞下曲》《征妇怨》《采莲曲》《江南曲》。1 《张籍籍贯考辨》认为,韩愈所说的“吴郡张籍”乃谓其郡望,并引《新唐书·张籍传》、《唐诗纪事》、《舆地纪胜》等史传材料,驳苏州之说而定张籍为乌江人。
张籍相关作品

短歌行

青天荡荡高且虚,上有白日无根株。

流光暂出还入地,催我少年不须臾。

与君相逢不寂寞,衰老不复如今乐。

玉卮盛酒置君前,再拜愿君千万年。

感春

远客悠悠任病身,谢家池上又逢春。

明年各自东西去,此地看花是别人。

胡芦沼

曲沼春流满,新蒲映野鹅。

闲斋朝饭后,拄杖绕行多。

横吹曲辞·陇头(一曰陇头水)

陇头已断人不行,胡骑夜入凉州城。

汉家处处格斗死,一朝尽没陇西地。

驱我边人胡中去,散放牛羊食禾黍。

去年中国养子孙,今著毡裘学胡语。

谁能更使李轻车,收取凉州属汉家。

横吹曲辞·望行人

秋风窗下起,旅雁向南飞。

日日出门望,家家行客归。

无因见边使,空待寄寒衣。

独闭青楼暮,烟深鸟雀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