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 搜索 | 典籍 在线词典
诗文 | 作者 | 名句 | 成语| 文章
《送从弟濛赴饶州》原文
朝代:唐朝 作者:张籍浏览量:94

京城南去鄱阳远,风月悠悠别思劳。

三领郡符新寄重, 再登科第旧名高。

去程江上多看堠,迎吏船中亦带刀。

到日更行清静化,春田应不见蓬蒿。

《送从弟濛赴饶州》拼音版
sòng cóng méng ráo zhōu
[ [ táng cháo ] ] zhāng
jīng chéng nán yáng yuǎn , , fēng yuè yōu yōu bié láo       
sān lǐng jun4 xīn zhòng , ,        zài dēng jiù míng gāo       
chéng jiāng shàng duō kàn hòu , , yíng chuán zhōng dài dāo       
dào gèng háng qīng jìng huà , , chūn tián yīng jiàn péng hāo
送从弟濛赴饶州古诗译文

从京城往南到鄱阳路途遥远,在这清风明月中离别之情让人忧愁。你三次担任郡守,此次新的任命责任重大;你再次科举中第,旧日名声已然很高。在去的路上,江岸边可以看到很多用来记里程的土堆;迎接你的官吏在船中也带着刀。到任之后你要推行清净无为的治理方法,春天的田野应该看不到杂草。

送从弟濛赴饶州古诗注解
  • 从弟:堂弟。
  • 鄱阳:饶州的治所,今江西鄱阳县。
  • 郡符:郡守的符印,代指郡守之职。
  • :古时官道旁每隔一段固定的距离就堆砌一个石堆或土堆,作为标记里程的路标,叫堠。
  • 清静化:指道家清净无为的治理理念。
  • 蓬蒿:杂草。
送从弟濛赴饶州创作背景

此诗是张籍送堂弟张濛前往饶州任职时所作。张濛多次科举及第,且多次担任郡守之职,此次前往饶州,张籍写下此诗为其送行,表达了离别之情和对堂弟的期许。

送从弟濛赴饶州古诗赏析

首联点明送别之事和离情别绪,“京城南去鄱阳远”写出路程之遥,“风月悠悠别思劳”借景抒情,烘托出离别的忧愁。颔联赞扬堂弟的才能和功绩,“三领郡符”说明其多次担任郡守,经验丰富;“再登科第”体现其才学出众,名声在外。颈联描绘堂弟赴任途中的情景,“江上多看堠”写出行程的漫长和单调,“迎吏船中亦带刀”暗示当地的治安情况或官场的威严。尾联是对堂弟的期望,希望他到任后能推行清净无为的治理方法,使百姓安居乐业,田野不再荒芜。整首诗既有送别时的不舍,又有对堂弟的赞美和期许,情感真挚,语言质朴。

送从弟濛赴饶州知识点

1. 张籍是唐代诗人,其诗歌多反映社会现实,风格通俗自然。

2.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唐代科举分为多个科目,如明经、进士等。

3. 道家的清净无为思想主张统治者不过多干预百姓的生活,让社会自然发展,达到和谐稳定的状态。

送从弟濛赴饶州讲解

这首诗以送别为主题,展现了张籍对堂弟的深厚情感。在内容上,诗人从离别之愁写起,接着赞美堂弟的才能和成就,再描绘赴任途中的景象,最后表达对堂弟的期望。在艺术手法上,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如首联的“风月悠悠”,营造出一种惆怅的氛围。同时,诗歌语言简洁明了,没有过多的修饰,但却能准确地表达出诗人的情感。对于我们理解唐代的社会风貌、官场文化以及亲友之间的情谊都有一定的帮助。

作者张籍介绍
张籍(约767~约830),唐代诗人。字文昌,汉族,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人,郡望苏州吴(今江苏苏州)1 。先世移居和州,遂为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人。世称“张水部”、“张司业”。张籍的乐府诗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乐府”。著名诗篇有《塞下曲》《征妇怨》《采莲曲》《江南曲》。1 《张籍籍贯考辨》认为,韩愈所说的“吴郡张籍”乃谓其郡望,并引《新唐书·张籍传》、《唐诗纪事》、《舆地纪胜》等史传材料,驳苏州之说而定张籍为乌江人。
张籍相关作品

短歌行

青天荡荡高且虚,上有白日无根株。

流光暂出还入地,催我少年不须臾。

与君相逢不寂寞,衰老不复如今乐。

玉卮盛酒置君前,再拜愿君千万年。

感春

远客悠悠任病身,谢家池上又逢春。

明年各自东西去,此地看花是别人。

胡芦沼

曲沼春流满,新蒲映野鹅。

闲斋朝饭后,拄杖绕行多。

横吹曲辞·陇头(一曰陇头水)

陇头已断人不行,胡骑夜入凉州城。

汉家处处格斗死,一朝尽没陇西地。

驱我边人胡中去,散放牛羊食禾黍。

去年中国养子孙,今著毡裘学胡语。

谁能更使李轻车,收取凉州属汉家。

横吹曲辞·望行人

秋风窗下起,旅雁向南飞。

日日出门望,家家行客归。

无因见边使,空待寄寒衣。

独闭青楼暮,烟深鸟雀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