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里有微径,贤人不复行。
孰知求捷步,又恐异端成。
从易众所欲,安邪患亦生。
谁能达天道,共此竞前程。
子羽有遗迹,孔门传旧声。
今逢大君子,士节自光明。
田里有微径,贤人不复行。
孰知求捷步,又恐异端成。
从易众所欲,安邪患亦生。
谁能达天道,共此竞前程。
子羽有遗迹,孔门传旧声。
今逢大君子,士节自光明。
田野间有一些小路,贤德的人不再去走。谁知道那些寻求捷径的行为,又怕会滋生出不正当的事情。人们都想要走容易的路,但安逸于邪道祸患也会随之而生。谁能够通达天道,一起在这人生道路上竞争前行。澹台灭明有正直行事的遗迹,孔子的门下流传着他的美名。如今遇到了伟大的君子,士人的气节自然会光明磊落。
这首诗是张籍参加科举考试时的省试之作。省试是唐代科举考试中的重要环节,考生需按照题目要求创作诗歌,以展现自己的才华和学识。“行不由径”出自《论语·雍也》,题目要求考生围绕此主题进行创作,表达对道德和行为准则的思考。
这首诗围绕“行不由径”展开,强调了正直行事、不走捷径的重要性。开篇以田野间的小路为喻,指出贤德之人不会走捷径,因为捷径可能会导致不正当的结果。接着阐述了人们追求容易之路可能带来的祸患,体现了诗人对道德和行为准则的深刻思考。诗中引用子羽的事迹,进一步强调了正直品行的传承。最后表达了在遇到贤德之人的情况下,士人应坚守气节,光明磊落。整首诗主题明确,寓意深刻,具有一定的劝诫意义。
1. “行不由径”出自《论语·雍也》,原文为“子游为武城宰。子曰:‘女得人焉耳乎?’曰:‘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体现了澹台灭明正直的品行。
2. 省试是唐代科举考试中的重要环节,由尚书省主持,通过省试的考生才有资格参加殿试。
3. 张籍是唐代诗人,他的诗歌多反映社会现实,风格质朴自然,与王建并称“张王乐府”。
这首诗以“行不由径”为核心,传达了一种道德观念和人生态度。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会面临各种选择,有些选择看似捷径,但可能会带来不良后果。诗人通过这首诗提醒人们要坚守正道,不贪图一时的便利,要有长远的眼光和高尚的品德。同时,诗中也表达了对贤德之人的敬仰和对士人气节的期望,鼓励人们在良好的环境中保持正直和光明磊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