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 搜索 | 典籍 在线词典
诗文 | 作者 | 名句 | 成语| 文章
《省试行不由径》原文
朝代:唐朝 作者:张籍浏览量:66

田里有微径,贤人不复行。

孰知求捷步,又恐异端成。

从易众所欲,安邪患亦生。

谁能达天道,共此竞前程。

子羽有遗迹,孔门传旧声。

今逢大君子,士节自光明。

《省试行不由径》拼音版
shěng shì háng yóu jìng
[ [ táng cháo ] ] zhāng
tián yǒu wēi jìng , , xián rén háng       
shú zhī qiú jié , , yòu kǒng duān chéng       
cóng zhòng suǒ , , ān xié huàn shēng       
shuí néng tiān dào , , gòng jìng qián chéng       
yǒu , , kǒng mén chuán jiù shēng       
jīn féng jun1 , , shì jiē guāng míng
省试行不由径古诗译文

田野间有一些小路,贤德的人不再去走。谁知道那些寻求捷径的行为,又怕会滋生出不正当的事情。人们都想要走容易的路,但安逸于邪道祸患也会随之而生。谁能够通达天道,一起在这人生道路上竞争前行。澹台灭明有正直行事的遗迹,孔子的门下流传着他的美名。如今遇到了伟大的君子,士人的气节自然会光明磊落。

省试行不由径古诗注解
  • 不由径:不从小路行走,比喻行为正直,不走捷径。
  • 异端:指不正当的事情或学说。
  • 子羽:澹台灭明,字子羽,孔子弟子,为人公正,品行端正。
  • 大君子:指品德高尚、有地位的人。
省试行不由径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张籍参加科举考试时的省试之作。省试是唐代科举考试中的重要环节,考生需按照题目要求创作诗歌,以展现自己的才华和学识。“行不由径”出自《论语·雍也》,题目要求考生围绕此主题进行创作,表达对道德和行为准则的思考。

省试行不由径古诗赏析

这首诗围绕“行不由径”展开,强调了正直行事、不走捷径的重要性。开篇以田野间的小路为喻,指出贤德之人不会走捷径,因为捷径可能会导致不正当的结果。接着阐述了人们追求容易之路可能带来的祸患,体现了诗人对道德和行为准则的深刻思考。诗中引用子羽的事迹,进一步强调了正直品行的传承。最后表达了在遇到贤德之人的情况下,士人应坚守气节,光明磊落。整首诗主题明确,寓意深刻,具有一定的劝诫意义。

省试行不由径知识点

1. “行不由径”出自《论语·雍也》,原文为“子游为武城宰。子曰:‘女得人焉耳乎?’曰:‘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体现了澹台灭明正直的品行。

2. 省试是唐代科举考试中的重要环节,由尚书省主持,通过省试的考生才有资格参加殿试。

3. 张籍是唐代诗人,他的诗歌多反映社会现实,风格质朴自然,与王建并称“张王乐府”。

省试行不由径讲解

这首诗以“行不由径”为核心,传达了一种道德观念和人生态度。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会面临各种选择,有些选择看似捷径,但可能会带来不良后果。诗人通过这首诗提醒人们要坚守正道,不贪图一时的便利,要有长远的眼光和高尚的品德。同时,诗中也表达了对贤德之人的敬仰和对士人气节的期望,鼓励人们在良好的环境中保持正直和光明磊落。

作者张籍介绍
张籍(约767~约830),唐代诗人。字文昌,汉族,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人,郡望苏州吴(今江苏苏州)1 。先世移居和州,遂为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人。世称“张水部”、“张司业”。张籍的乐府诗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乐府”。著名诗篇有《塞下曲》《征妇怨》《采莲曲》《江南曲》。1 《张籍籍贯考辨》认为,韩愈所说的“吴郡张籍”乃谓其郡望,并引《新唐书·张籍传》、《唐诗纪事》、《舆地纪胜》等史传材料,驳苏州之说而定张籍为乌江人。
张籍相关作品

短歌行

青天荡荡高且虚,上有白日无根株。

流光暂出还入地,催我少年不须臾。

与君相逢不寂寞,衰老不复如今乐。

玉卮盛酒置君前,再拜愿君千万年。

感春

远客悠悠任病身,谢家池上又逢春。

明年各自东西去,此地看花是别人。

胡芦沼

曲沼春流满,新蒲映野鹅。

闲斋朝饭后,拄杖绕行多。

横吹曲辞·陇头(一曰陇头水)

陇头已断人不行,胡骑夜入凉州城。

汉家处处格斗死,一朝尽没陇西地。

驱我边人胡中去,散放牛羊食禾黍。

去年中国养子孙,今著毡裘学胡语。

谁能更使李轻车,收取凉州属汉家。

横吹曲辞·望行人

秋风窗下起,旅雁向南飞。

日日出门望,家家行客归。

无因见边使,空待寄寒衣。

独闭青楼暮,烟深鸟雀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