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 搜索 | 典籍 在线词典
诗文 | 作者 | 名句 | 成语| 文章
《徐州试反舌无声》原文
朝代:唐朝 作者:张籍浏览量:125

夏木多好鸟,偏知反舌名。

林幽仍共宿,时过即无声。

竹外天空晓,谿头雨自晴。

居人宜寂寞,深院益凄清。

入雾暗相失,当风闲易惊。

来年上林苑,知尔最先鸣。

《徐州试反舌无声》拼音版
zhōu shì fǎn shé shēng
[ [ táng cháo ] ] zhāng
xià duō hǎo niǎo , , piān zhī fǎn shé míng       
lín yōu réng gòng xiǔ 宿 , , shí guò shēng       
zhú wài tiān kōng xiǎo , , 谿 tóu qíng       
rén , , shēn yuàn qīng       
àn xiàng shī , , dāng fēng xián jīng       
lái nián shàng lín yuàn , , zhī ěr zuì xiān míng
徐州试反舌无声古诗译文

夏天的树木上有很多可爱的鸟儿,我偏偏知道反舌鸟的名字。它们在幽静的树林里一起栖息,时令一过就不再啼鸣。竹林外天色破晓,溪头的雨也自然停了。居民应该是寂寞的,深深的庭院更加凄清。它们飞入雾中就暗暗消失,迎着风悠闲时容易受惊。来年到了上林苑,我知道你会最先啼鸣。

徐州试反舌无声古诗注解
  • 反舌:鸟名,又名百舌鸟,立春后鸣啭,夏至后停止。
  • 上林苑:古代皇家园林,这里泛指京城。
徐州试反舌无声创作背景

此诗具体创作背景不详。但张籍生活在唐朝,可能是在徐州参加某种考试或活动时,以“反舌无声”这一特定的自然现象为题进行创作。在古代,文人常以自然景象或时令变化为题材进行诗歌创作,以此展现自己的才华和对生活、自然的感悟。

徐州试反舌无声古诗赏析

这首诗围绕反舌鸟展开。开篇点明对反舌鸟的关注,“林幽仍共宿,时过即无声”描绘了反舌鸟的生活习性和时令变化对它的影响,体现出一种自然规律。中间的“竹外天空晓,谿头雨自晴。居人宜寂寞,深院益凄清”,借景抒情,营造出一种清幽、寂寞的氛围,暗示了诗人内心的情感。“入雾暗相失,当风闲易惊”进一步刻画了反舌鸟的特点,增加了诗的生动性。最后“来年上林苑,知尔最先鸣”,表达了对反舌鸟的期待,也可能寄托了诗人自己的某种愿望或抱负。

徐州试反舌无声知识点

反舌鸟是一种随季节变化而有明显行为特征的鸟类,在古代诗词中常被用作时令变化的象征。上林苑是古代重要的皇家园林,在文学作品中常代表着繁华、权力和机遇。

徐州试反舌无声讲解

整首诗以反舌鸟为线索,从对其的认知到描绘其生活环境和习性,再到借景抒情,最后表达期待。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巧妙的构思,将自然景象与自身情感相结合。诗中对自然景象的描写生动形象,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同时,诗中的情感表达含蓄而深沉,需要读者细细品味。例如“时过即无声”不仅是在说反舌鸟,也可能暗示着时光的流逝和事物的变化。而“来年上林苑,知尔最先鸣”则给人一种希望和憧憬的感觉。

作者张籍介绍
张籍(约767~约830),唐代诗人。字文昌,汉族,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人,郡望苏州吴(今江苏苏州)1 。先世移居和州,遂为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人。世称“张水部”、“张司业”。张籍的乐府诗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乐府”。著名诗篇有《塞下曲》《征妇怨》《采莲曲》《江南曲》。1 《张籍籍贯考辨》认为,韩愈所说的“吴郡张籍”乃谓其郡望,并引《新唐书·张籍传》、《唐诗纪事》、《舆地纪胜》等史传材料,驳苏州之说而定张籍为乌江人。
张籍相关作品

短歌行

青天荡荡高且虚,上有白日无根株。

流光暂出还入地,催我少年不须臾。

与君相逢不寂寞,衰老不复如今乐。

玉卮盛酒置君前,再拜愿君千万年。

感春

远客悠悠任病身,谢家池上又逢春。

明年各自东西去,此地看花是别人。

胡芦沼

曲沼春流满,新蒲映野鹅。

闲斋朝饭后,拄杖绕行多。

横吹曲辞·陇头(一曰陇头水)

陇头已断人不行,胡骑夜入凉州城。

汉家处处格斗死,一朝尽没陇西地。

驱我边人胡中去,散放牛羊食禾黍。

去年中国养子孙,今著毡裘学胡语。

谁能更使李轻车,收取凉州属汉家。

横吹曲辞·望行人

秋风窗下起,旅雁向南飞。

日日出门望,家家行客归。

无因见边使,空待寄寒衣。

独闭青楼暮,烟深鸟雀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