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 搜索 | 典籍 在线词典
诗文 | 作者 | 名句 | 成语| 文章
《送李评事游越》原文
朝代:唐朝 作者:张籍浏览量:88

未习风尘事,初为吴越游。

露沾湖草晚,日照海山秋。

梅市门何在,兰亭水尚流。

西陵待潮处,知汝不胜愁。

《送李评事游越》拼音版
sòng píng shì yóu yuè
[ [ táng cháo ] ] zhāng
wèi fēng chén shì , , chū wéi yuè yóu       
zhān cǎo wǎn , , zhào hǎi shān qiū       
méi shì mén zài , , lán tíng shuǐ shàng liú       
西 líng dài cháo chù , , zhī shèng chóu
送李评事游越古诗译文

你还不熟悉这世间的纷扰俗事,初次前往吴越之地游览。傍晚时分,露水沾湿了湖边的青草;秋日里,阳光洒在海边的山峦上。梅市的门户如今在哪里呢?兰亭下的溪水依旧潺潺流淌。在西陵等待潮水的时候,我知道你定会愁绪满怀。

送李评事游越古诗注解
  • 风尘事:指世间的纷扰俗事。
  • 吴越:春秋时的吴国和越国,在今江苏、浙江一带,这里指越地。
  • 梅市:在今浙江绍兴东,汉梅福曾弃官在此隐居。
  • 兰亭:在今浙江绍兴西南,东晋永和九年(353年),王羲之等人曾在此举行兰亭集会。
  • 西陵:在今浙江萧山西北,是古代钱塘江渡口。
送李评事游越创作背景

此诗具体创作时间不详。从诗题可知,这是张籍为送友人李评事前往越地游览而作。在古代,送别友人是文人创作诗歌的常见题材,诗人往往会借送别表达对友人的关切、祝福以及自身的情感。

送李评事游越古诗赏析

首联“未习风尘事,初为吴越游”,点明友人李评事涉世未深,初次前往吴越之地游览,流露出诗人对友人的关切之情。颔联“露沾湖草晚,日照海山秋”,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又壮阔的秋日图景,傍晚的露水沾湿湖草,秋日的阳光照耀着海边的山峦,画面富有层次感和美感,同时也暗示了友人旅途的时间和环境。颈联“梅市门何在,兰亭水尚流”,运用典故,借梅市和兰亭的历史遗迹,增添了诗歌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沧桑感,表达了对古代文人雅士的追思。尾联“西陵待潮处,知汝不胜愁”,想象友人在西陵等待潮水时的愁绪,进一步深化了送别之情,体现了诗人对友人的理解和牵挂。整首诗情景交融,情感真挚,既有对友人旅途的描绘,又有对友人的关怀和担忧。

送李评事游越知识点

1. 张籍是唐代诗人,其诗歌多反映社会现实,风格质朴自然,与王建并称“张王乐府”。

2. 吴越之地在古代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有许多著名的历史遗迹和文化典故,如梅市、兰亭等。

3. 用典是古代诗歌常用的表现手法之一,通过引用历史故事或典故,可以丰富诗歌的内涵,表达更深刻的情感和思想。

送李评事游越讲解

这首诗以送别为主题,诗人先点明友人的情况和行程,接着描绘了友人旅途中可能见到的景色,再通过引用典故增添文化氛围,最后表达对友人的担忧。在学习这首诗时,我们可以体会到唐代送别诗的特点,感受诗人细腻的情感表达。同时,了解诗中的典故和历史背景,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在写作方面,我们可以学习诗人情景交融的手法,通过描绘自然景色来烘托情感。

作者张籍介绍
张籍(约767~约830),唐代诗人。字文昌,汉族,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人,郡望苏州吴(今江苏苏州)1 。先世移居和州,遂为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人。世称“张水部”、“张司业”。张籍的乐府诗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乐府”。著名诗篇有《塞下曲》《征妇怨》《采莲曲》《江南曲》。1 《张籍籍贯考辨》认为,韩愈所说的“吴郡张籍”乃谓其郡望,并引《新唐书·张籍传》、《唐诗纪事》、《舆地纪胜》等史传材料,驳苏州之说而定张籍为乌江人。
张籍相关作品

短歌行

青天荡荡高且虚,上有白日无根株。

流光暂出还入地,催我少年不须臾。

与君相逢不寂寞,衰老不复如今乐。

玉卮盛酒置君前,再拜愿君千万年。

感春

远客悠悠任病身,谢家池上又逢春。

明年各自东西去,此地看花是别人。

胡芦沼

曲沼春流满,新蒲映野鹅。

闲斋朝饭后,拄杖绕行多。

横吹曲辞·陇头(一曰陇头水)

陇头已断人不行,胡骑夜入凉州城。

汉家处处格斗死,一朝尽没陇西地。

驱我边人胡中去,散放牛羊食禾黍。

去年中国养子孙,今著毡裘学胡语。

谁能更使李轻车,收取凉州属汉家。

横吹曲辞·望行人

秋风窗下起,旅雁向南飞。

日日出门望,家家行客归。

无因见边使,空待寄寒衣。

独闭青楼暮,烟深鸟雀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