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坐高秋晚,萧条足远思。
家贫常畏客,身老转怜儿。
万种尽闲事,一生能几时。
从来疏懒性,应只有僧知。
独坐高秋晚,萧条足远思。
家贫常畏客,身老转怜儿。
万种尽闲事,一生能几时。
从来疏懒性,应只有僧知。
独自坐在这深秋的夜晚,周遭一片萧条,引发了我悠远的思绪。因为家境贫寒,常常害怕有客人来访;人到老年,愈发疼爱自己的孩子。世间万般事情都是闲事,人的一生又能有多长时间呢?我向来疏懒的性格,大概只有僧人能够理解了。
张籍一生官职低微,生活并不富裕。此诗可能创作于他晚年闲居之时,在深秋的萧瑟氛围中,诗人独自静坐,感慨自身的境遇和人生的短暂,从而写下了这首诗来抒发内心的情感。
首联“独坐高秋晚,萧条足远思”,描绘出诗人在深秋夜晚独自静坐的场景,“萧条”一词渲染出一种孤寂、凄凉的氛围,为全诗奠定了基调,也引发了诗人的悠远思绪。颔联“家贫常畏客,身老转怜儿”,真实地反映了诗人的生活状况和心理变化。因为家境贫寒,害怕招待客人,这体现了生活的窘迫;而人到老年,对孩子的疼爱之情愈发深厚,展现出人性中温情的一面。颈联“万种尽闲事,一生能几时”,是诗人对人生的感慨,认为世间万般事情都是过眼云烟,人生短暂,应珍惜当下。尾联“从来疏懒性,应只有僧知”,表明诗人向来疏懒的性格,只有僧人能够理解,进一步突出了诗人的孤独和不被人理解。整首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通过对自身生活和心境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慨。
张籍是唐代诗人,他的诗歌多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民生活,风格质朴自然,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高秋”在古诗中常用来表示深秋,增添了诗歌的意境和氛围。诗人在诗中运用了直抒胸臆的手法,直接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和想法。
这首《晚秋闲居》是张籍晚年心境的写照。诗中通过描写自己在深秋夜晚的独居生活,展现了他生活的贫困和内心的孤独。从诗句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生活的无奈和对人生短暂的感慨。同时,诗人对孩子的疼爱之情也体现了他内心深处的温暖。在艺术表现上,整首诗语言简洁,没有过多的修饰,但却能深刻地打动读者。我们在学习这首诗时,可以体会诗人的情感变化,感受唐代诗人对生活和人生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