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阁气沉沉,先生住处深。
有人时得见,无路可相寻。
夜鹿伴茅屋,秋猿守栗林。
唯应采灵药,更不别营心。
紫阁气沉沉,先生住处深。
有人时得见,无路可相寻。
夜鹿伴茅屋,秋猿守栗林。
唯应采灵药,更不别营心。
紫阁峰上云雾沉沉,先生居住的地方十分幽深。偶尔有人能见到先生,但却没有路可以去寻访他。夜晚有鹿陪伴着茅屋,秋天有猿猴守护着栗林。先生只一心想着采集灵药,不会有别的营生心思。
具体创作背景不详。不过张籍生活在唐朝,当时社会有许多人隐居山林,追求一种远离尘世的生活。张籍可能与这位紫阁隐者相识或听闻其事迹,有感而发写下此诗,以表达对隐者生活的向往和对其高逸品格的赞赏。
这首诗描绘了紫阁隐者幽居的环境和生活状态。开篇“紫阁气沉沉,先生住处深”,通过描绘紫阁峰云雾沉沉的景象,渲染出一种神秘、幽深的氛围,暗示隐者居住环境的偏僻。“有人时得见,无路可相寻”,进一步强调隐者行踪的神秘,想见他并非易事。“夜鹿伴茅屋,秋猿守栗林”,运用生动的描写,展现出隐者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画面,突出了隐居生活的宁静与自在。最后“唯应采灵药,更不别营心”,点明隐者一心专注于采集灵药,没有世俗的杂念,表达了诗人对隐者淡泊名利、超凡脱俗品质的赞美。整首诗意境清幽,语言质朴,通过对隐者生活的描写,寄托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
张籍是唐代诗人,他的诗歌多反映社会现实,风格清新自然。他与王建并称“张王乐府”。在这首诗中,运用了环境描写来烘托人物形象,如“夜鹿伴茅屋,秋猿守栗林”,通过描写鹿和猿猴陪伴隐者的场景,衬托出隐者生活的闲适和与世无争。同时,诗中也体现了唐代文人对隐逸文化的推崇,许多文人在仕途不顺或对尘世感到厌倦时,会向往隐居山林的生活。
这首诗从整体上看,是一首寄赠诗,诗人通过对紫阁隐者居住环境和生活状态的描写,表达了对隐者的倾慕之情。在阅读时,我们可以先感受诗中描绘的画面,体会那种清幽、宁静的氛围。诗中的景物描写都有其用意,像紫阁的云雾、夜鹿和秋猿等,不仅是自然景观的呈现,更是为了衬托隐者的形象。我们可以思考诗人为什么会对这样的隐者生活产生向往,这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和诗人自身的经历可能都有关系。同时,我们也可以学习诗人运用环境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在自己的写作中加以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