漏天日无光,泽土松不长。
君今职下位,志气安得扬。
白发文思壮,才为国贤良。
无人识高韵,荐于天子傍。
况我愚朴姿,强趋利名场。
远同干贵人,身举固难彰。
昔逢汴水滨,今会习池阳。
岂无再来期,顾恐非此方。
愿为石中泉,不为瓦上霜。
离别勿复道,所贵不相忘。
漏天日无光,泽土松不长。
君今职下位,志气安得扬。
白发文思壮,才为国贤良。
无人识高韵,荐于天子傍。
况我愚朴姿,强趋利名场。
远同干贵人,身举固难彰。
昔逢汴水滨,今会习池阳。
岂无再来期,顾恐非此方。
愿为石中泉,不为瓦上霜。
离别勿复道,所贵不相忘。
阴雨天里不见阳光,湿润的土地上松树难以生长。你如今职位低微,志向和气概怎能得以施展。你虽已白发苍苍,但文思依旧豪壮,是国家的贤良之才。可惜无人赏识你高雅的情致,将你举荐到天子身旁。何况我本是愚笨质朴之姿,还勉强奔走于名利场中。和你一样去求见权贵,自身才能固然难以彰显。昔日我们在汴水之滨相逢,如今又在习池之阳相聚。难道就没有再来相聚的日子了吗?只是担心不会再在这个地方。我愿做石头中的泉水,不愿做瓦上的寒霜。离别之事就不必再提了,可贵的是彼此不要相忘。
具体创作背景已难以确切考证。从诗的内容推测,可能是张籍与姚怤在不同时期相遇又相聚,看到姚怤虽有才华却职位低下,未得到重用,有感而发写下此诗,以表达对友人的同情和鼓励,同时也抒发了自己在名利场中的感慨。
诗的开篇以“漏天日无光,泽土松不长”起兴,用恶劣的自然环境来比喻姚怤所处的不利境遇,形象地表达出友人因职位低下而难以施展抱负的无奈。接着直接点明姚怤虽白发苍苍但文思不减,是国家的贤良之才,然而却无人举荐,流露出对友人怀才不遇的惋惜。诗人由人及己,感慨自己愚朴之姿在名利场中奔波也难以彰显才能,拉近了与友人的距离。“昔逢汴水滨,今会习池阳”回顾了两人的相遇经历,增加了情感的厚度。“愿为石中泉,不为瓦上霜”则表达了一种坚守自我、不随波逐流的人生态度。最后以“离别勿复道,所贵不相忘”作结,强调友情的珍贵,希望彼此在离别后不要忘记对方。整首诗情感真挚,既有对友人的同情与鼓励,又有对自身境遇的感慨,语言质朴却富有感染力。
1. 张籍是唐代诗人,他的诗歌多反映社会现实,语言通俗晓畅,与王建并称“张王乐府”。
2. “起兴”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表现手法,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本诗开篇以自然环境起兴,为下文抒发情感做铺垫。
3. 习家池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私家园林之一,因东汉襄阳侯习郁在此建造养鱼池而得名,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常被提及。
这首《赠姚怤》是张籍赠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