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 搜索 | 典籍 在线词典
诗文 | 作者 | 名句 | 成语| 文章
《白纻歌》原文
朝代:唐朝 作者:张籍浏览量:117

皎皎白纻白且鲜,将作春衣称少年。

裁缝长短不能定, 自持刀尺向姑前。

复恐兰膏污纤指,常遣傍人收堕珥。

衣裳著时寒食下,还把玉鞭鞭白马。

《白纻歌》拼音版
bái zhù
[ [ táng cháo ] ] zhāng
jiǎo jiǎo bái zhù bái qiě xiān , , jiāng zuò chūn chēng shǎo nián       
cái féng zhǎng duǎn néng dìng , ,        chí dāo chǐ xiàng qián       
kǒng lán gāo xiān zhǐ , , cháng qiǎn bàng rén shōu duò ěr       
shang zhe shí hán shí xià , , hái biān biān bái
白纻歌古诗译文

那洁白的白纻布颜色既白且鲜艳,打算用它为少年制作春天的衣裳。裁缝时衣服的长短难以确定,她便自己拿着刀尺来到婆婆面前请教。又害怕兰花膏弄脏了纤细的手指,还常常让旁人帮她收捡掉落的耳环。衣裳做好在寒食节时穿上,少年手持玉鞭驱赶着白马驰骋。

白纻歌古诗注解
  • 皎皎:洁白的样子。
  • 白纻:白色的苎麻布。
  • 春衣:春天穿的衣服。
  • :适合,相称。
  • 刀尺:裁剪工具。
  • :婆婆。
  • 兰膏:一种用兰香制成的膏脂,女子用来润发。
  • 纤指:纤细的手指。
  • 傍人:旁人,身边的人。
  • 堕珥:掉落的耳环。
  • 寒食:寒食节,在清明节前一二日。
  • 玉鞭:用玉装饰的马鞭。
白纻歌创作背景

具体创作背景不详。张籍生活在唐朝,当时社会文化繁荣,诗歌创作盛行。此诗或许是诗人在日常生活观察中,有感于女子为少年精心制作春衣这一温馨场景而创作,展现了民间生活的一个片段。

白纻歌古诗赏析

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位女子为少年制作春衣的过程。开篇点明制作春衣的材料白纻布洁白鲜艳,暗示了对新衣的美好期待。“裁缝长短不能定,自持刀尺向姑前”,生动地表现出女子的谨慎和对长辈的尊重,她在不确定时向婆婆请教,体现了家庭中的和睦氛围。“复恐兰膏污纤指,常遣傍人收堕珥”,则进一步刻画了女子的娇柔与细心。最后两句“衣裳著时寒食下,还把玉鞭鞭白马”,描绘出少年穿上新衣后骑马出行的潇洒场景,给人以青春活力之感。整首诗通过生活细节的描写,展现了唐代民间生活的生动画面,富有生活气息。

白纻歌知识点

1. 张籍是唐代诗人,其乐府诗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乐府”。

2. 白纻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织物,在古代常被用于制作衣物。

3. 寒食节是中国传统节日,在这一天有禁火、吃冷食等习俗。

白纻歌讲解

这首诗围绕着制作春衣展开,以女子的视角进行描述。前两句交代了制作春衣的材料和目的,为后文的情节发展做铺垫。中间两句通过女子的动作和心理描写,如“不能定”“向姑前”“复恐”等,展现了她的性格特点。最后两句则从女子的视角转移到少年,描绘出一幅充满生机的画面。整首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让读者能够感受到唐代民间生活的质朴与美好。同时,诗中也体现了当时的社会风俗和人们的生活方式,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价值。

作者张籍介绍
张籍(约767~约830),唐代诗人。字文昌,汉族,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人,郡望苏州吴(今江苏苏州)1 。先世移居和州,遂为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人。世称“张水部”、“张司业”。张籍的乐府诗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乐府”。著名诗篇有《塞下曲》《征妇怨》《采莲曲》《江南曲》。1 《张籍籍贯考辨》认为,韩愈所说的“吴郡张籍”乃谓其郡望,并引《新唐书·张籍传》、《唐诗纪事》、《舆地纪胜》等史传材料,驳苏州之说而定张籍为乌江人。
张籍相关作品

短歌行

青天荡荡高且虚,上有白日无根株。

流光暂出还入地,催我少年不须臾。

与君相逢不寂寞,衰老不复如今乐。

玉卮盛酒置君前,再拜愿君千万年。

感春

远客悠悠任病身,谢家池上又逢春。

明年各自东西去,此地看花是别人。

胡芦沼

曲沼春流满,新蒲映野鹅。

闲斋朝饭后,拄杖绕行多。

横吹曲辞·陇头(一曰陇头水)

陇头已断人不行,胡骑夜入凉州城。

汉家处处格斗死,一朝尽没陇西地。

驱我边人胡中去,散放牛羊食禾黍。

去年中国养子孙,今著毡裘学胡语。

谁能更使李轻车,收取凉州属汉家。

横吹曲辞·望行人

秋风窗下起,旅雁向南飞。

日日出门望,家家行客归。

无因见边使,空待寄寒衣。

独闭青楼暮,烟深鸟雀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