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钗堕井无颜色,百尺泥中今复得。
凤凰宛转有古仪, 欲为首饰不称时。
女伴传看不知主,罗袖拂拭生光辉。
兰膏已尽股半折,雕文刻样无年月。
虽离井底入匣中, 不用还与坠时同。
古钗堕井无颜色,百尺泥中今复得。
凤凰宛转有古仪, 欲为首饰不称时。
女伴传看不知主,罗袖拂拭生光辉。
兰膏已尽股半折,雕文刻样无年月。
虽离井底入匣中, 不用还与坠时同。
古老的发钗掉入井中失去了光泽,在百尺深的泥里如今又被寻得。发钗上凤凰的造型婉转有着古时的仪态,想要把它当作首饰却不合现在的时尚。女伴们传来传去看却不知它的主人是谁,用罗袖拂去灰尘它又焕发出了光辉。发钗上的润发油脂已经没了,钗股也断了一半,上面雕刻的花纹样式也看不出年代。虽然它离开了井底被放入了匣子中,但不被使用的它和坠井时没什么两样。
张籍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社会的变迁和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对他的创作有一定影响。这首《古钗叹》可能是诗人借古钗的遭遇,来感慨旧事物在新时代的不被重视,反映社会变革下人们对传统事物态度的转变,也可能蕴含着诗人自身怀才不遇的感慨。
这首诗以古钗为线索,运用了象征的手法。诗的开篇描绘了古钗堕井失色又被寻得的经历,暗示了旧事物曾经的埋没和如今的重现。“凤凰宛转有古仪,欲为首饰不称时”,通过古钗造型的精美却不合时宜,表达了旧事物在新时代的尴尬处境。女伴传看的情节,进一步强化了古钗不被人了解其主人和价值的无奈。“兰膏已尽股半折”则写出了古钗的破败,象征着旧事物的衰落。最后“虽离井底入匣中,不用还与坠时同”,点明了古钗即便脱离困境,不被使用也和当初坠井时一样,深化了主题,表达了对旧事物不被重视的惋惜和感慨。
张籍是唐代诗人,他的乐府诗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乐府”。他的诗歌多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民生活。象征手法是这首诗的主要表现手法,通过古钗象征旧事物,来表达诗人的情感和观点。另外,从诗中可以了解到唐代女性的发饰文化,发钗在当时是常见的首饰,且有精美的造型和雕刻。
这首诗通过对古钗的描写,给我们展现了一个时代变迁的画面。在现实生活中,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传统的事物逐渐被人们遗忘,就像这古钗一样,虽然曾经精美有价值,但在新的审美和观念下,变得不被重视。诗人借此引发我们对传统事物的思考,我们应该如何对待那些曾经辉煌但现在看似不合时宜的东西。同时,也可能是诗人以古钗自比,感叹自己的才华不被赏识。在学习这首诗时,我们要体会诗人的情感,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以及它所反映的社会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