倚杖望晴雪,溪云几万重。
樵人归白屋,寒日下危峰。
野火烧冈草,断烟生石松。
却回山寺路,闻打暮天钟。
倚杖望晴雪,溪云几万重。
樵人归白屋,寒日下危峰。
野火烧冈草,断烟生石松。
却回山寺路,闻打暮天钟。
我拄着拐杖眺望冬日初晴的雪景,看到溪水上空的云朵层层叠叠。樵夫正朝着被白雪覆盖的屋子走去,寒冷的太阳慢慢落下险峻的山峰。野外的火烧着山冈上的衰草,一缕缕断烟在石松之间升腾。我转身踏上回山寺的路,听到了黄昏时敲响的钟声。
此诗具体创作时间不详。贾岛长期栖身佛门,虽为僧时仍苦吟作诗,与外界交往,与僧人、文人多有酬唱。这首诗当是他在山中生活时,雪后初晴傍晚外出眺望时所作,描绘了雪晴晚望时看到的山间景色。
这首诗展现了一幅寒寂的空山晚晴图。诗的首联从视觉角度写远望之景,诗人倚杖而立,眼前是雪后初晴的景象,溪云重重,意境开阔而略带清冷。颔联描绘了樵夫归家、寒日西下的画面,动静结合,“归”与“下”两个动词,增添了画面的动感和时间的流逝感,同时也烘托出环境的寂静和寒冷。颈联中“野火”“断烟”等意象,进一步渲染了冬日山林的萧瑟与荒寒。尾联以声衬静,诗人在回山寺的路上听到暮天钟声,余音袅袅,更增添了空寂的氛围。整首诗语言质朴,意境幽远,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致描绘,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的心境和对山林生活的喜爱。
1. 贾岛是唐代著名诗人,以苦吟著称,其诗多写荒凉枯寂之境,擅长五律,注重词句锤炼,有“郊寒岛瘦”之称。
2. 此诗运用了动静结合、以声衬静等表现手法。如颔联中樵夫的动态与寒日、危峰的静态相映衬;尾联以暮天钟声的声响衬托出山林的寂静。
3. 诗中的意象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例如,“雪”“寒日”象征着寒冷、孤寂;“白屋”代表着贫苦;“野火”“断烟”暗示着生命的微弱与无常。
同学们,我们来一起欣赏贾岛的这首《雪晴晚望》。首先,大家可以想象一下诗人所处的场景,他在雪后初晴的傍晚,拄着拐杖站在山上远望。诗的第一句“倚杖望晴雪,溪云几万重”,就为我们勾勒出了一幅宏大而清冷的画面,让我们感受到了诗人开阔的视野和宁静的心境。接着,“樵人归白屋,寒日下危峰”,这两句既有动态的樵夫归家,又有静态的寒日西下,就像一幅活动的画卷,不仅让我们看到了画面,还能感受到时间的变化。然后是“野火烧冈草,断烟生石松”,野火和断烟的描写,让整个山林更显得萧瑟和荒寒。最后,“却回山寺路,闻打暮天钟”,当诗人转身回山寺时,听到了钟声,这钟声在寂静的山林中回荡,更增添了一种空灵的感觉。整首诗就像是一首无声的乐曲,通过一个个意象和画面,传达出了诗人内心的宁静和对自然的热爱。大家在学习这首诗的时候,要注意体会诗人是如何运用这些意象和表现手法来营造意境的,这对我们理解诗歌的内涵和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都有很大的帮助。
寒月破东北,贾生立西南。
西南立倚何,立倚青青杉。
近月有数星,星名未详谙。
但爱杉倚月,我倚杉为三。
月乃不上杉,上杉难相参。
眙愕子细视,睛瞳桂枝劖。
目常有热疾,久视无烦炎。
以手扪衣裳,零露已濡沾。
久立双足冻,时向股髀淹。
立久病足折,兀然黐胶粘。
他人应已睡,转喜此景恬。
此景亦胡及,而我苦淫耽。
无异市井人,见金不知廉。
不知此夜中,几人同无厌。
待得上顶看,未拟归枕函。
强步望寝斋,步步情不堪。
步到竹丛西,东望如隔帘。
却坐竹丛外,清思刮幽潜。
量知爱月人,身愿化为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