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 搜索 | 典籍 在线词典
诗文 | 作者 | 名句 | 成语| 文章
《回乡偶书》原文
朝代:唐朝 作者:贺知章浏览量:185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回乡偶书》拼音版
huí xiāng ǒu shū
[ [ táng cháo ] ] zhī zhāng
shǎo xiǎo jiā lǎo huí , , xiāng yīn gǎi bìn máo shuāi       
ér tóng xiàng jiàn xiàng shí , , xiào wèn cóng chù lái
回乡偶书古诗译文

年少时离开家乡,到迟暮之年才回来。乡音虽然没有改变,但两鬓的头发已经稀疏斑白。家乡的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我。他们笑着询问我:“客人你是从哪里来的呀?”

回乡偶书古诗注解
  • 少小:年少,年幼。
  • 老大:年纪大了。
  • 乡音:家乡的口音。
  • 无改:没什么变化。
  • 鬓毛衰:指鬓角的头发稀疏变白。衰,疏落,衰败。
回乡偶书创作背景

贺知章在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辞去朝廷官职,告老返回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杭州萧山),时已八十六岁。此时距他离开家乡已有五十多个年头了。人生易老,世事沧桑,他心头有无限感慨,于是写下了这组诗,《回乡偶书》共两首,此为第一首。

回乡偶书古诗赏析

首句“少小离家老大回”,诗人以简洁而平淡的语言,概括了自己大半生的经历,“少小”与“老大”形成鲜明对比,感叹时光匆匆,人生易逝。“乡音无改鬓毛衰”,乡音未改体现了诗人对家乡的深厚情感和深深眷恋,而鬓毛已衰则突出了岁月的无情。后两句“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从儿童的角度来写,充满了生活情趣。儿童的天真无邪与诗人的沧桑感慨相互映衬,更增添了一种物是人非的悲凉之感。整首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通过生活中的一个小场景,深刻地表达了诗人久别回乡的复杂情感。

回乡偶书知识点

1. 贺知章是唐代诗人、书法家,其诗文以绝句见长,除祭神乐章、应制诗外,其写景、抒怀之作风格独特,清新潇洒。

2. 此诗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如“少小”与“老大”、“乡音无改”与“鬓毛衰”等,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3. 诗歌通过描写人物的语言和神态来表现情感,如“笑问客从何处来”,儿童的“笑问”生动地展现了他们的天真活泼,也侧面烘托出诗人的陌生感和孤独感。

回乡偶书讲解

贺知章的《回乡偶书》是一首充满了人生感慨和乡情的佳作。诗的开篇就点明了时间跨度,“少小”离家到“老大”才回,让读者感受到时光的漫长和人生的起伏。乡音未改,是诗人对家乡情感的坚守,而鬓毛的变化则是岁月留下的痕迹。后两句中,儿童的“不相识”和“笑问”,看似轻松的场景,却让诗人心中五味杂陈。这不仅是因为自己在故乡成了“客人”,更反映出家乡人事的变迁。诗人没有直接抒发自己的伤感,而是通过这样一个看似平常的生活画面,让读者深刻地感受到他内心的复杂情感。这首诗之所以能打动人心,就在于它以朴实无华的语言,真实地反映了人们在面对时光流逝和故乡变化时的共同感受。

作者贺知章介绍
贺知章(659—744),字季真,号四明狂客,汉族,唐越州(今绍兴)永兴(今浙江萧山)人,贺知章诗文以绝句见长,除祭神乐章、应制诗外,其写景、抒怀之作风格独特,清新潇洒,著名的《咏柳》、《回乡偶书》两首脍炙人口,千古传诵,今尚存录入《全唐诗》共19首。
贺知章相关作品

雍和

夙夜宥密,不敢宁宴。

五齐既陈,八音在县。

粢盛以洁,房俎斯荐。

惟德惟馨,尚兹克遍。

相和歌辞·采莲曲

稽山罢雾郁嵯峨,镜水无风也自波。

莫言春度芳菲尽,别有中流采芰荷。

太和

肃我成命,於昭黄祇。

裘冕而祀,陟降在斯。

五音克备,八变聿施。

缉熙肆靖,厥心匪离。

肃和

黄祗是祗,我其夙夜。

夤畏诚洁,匪遑宁舍。

礼以琮玉,荐厥茅藉。

念兹降康,胡宁克暇。

顺和

至哉含柔德,万物资以生。

常顺称厚载,流谦通变盈。

圣心事能察,增广陈厥诚。

黄祇僾如在,泰折俟咸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