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脍楼兰肉,蓄怒时未扬。
秋鼙无退声,夜剑不隐光。
虎队手驱出,豹篇心卷藏。
古今皆有言,猛将出北方。
拟脍楼兰肉,蓄怒时未扬。
秋鼙无退声,夜剑不隐光。
虎队手驱出,豹篇心卷藏。
古今皆有言,猛将出北方。
猛将想要把楼兰人的肉切细来吃,胸中蓄积的愤怒尚未爆发。秋天战鼓声声,没有退缩的声音;夜晚宝剑闪烁,无法隐藏光芒。他如猛虎般带领队伍奋勇出击,心中却藏着如豹般的谋略。古往今来都有这样的说法:猛将大多出自北方。
唐朝时期,边疆战事频繁,国家需要众多勇猛的将领来保卫边疆、维护国家的稳定。孟郊生活在这个时代,他可能目睹了战争的残酷,也感受到了猛将们的英勇和忠诚。这首《猛将吟》或许是他对那些在战场上奋勇杀敌、保家卫国的猛将们的赞美和歌颂,表达了对他们的敬佩之情。
这首诗生动地刻画了一位猛将的形象。首联“拟脍楼兰肉,蓄怒时未扬”,直接展现了猛将对敌人的刻骨仇恨和内心的愤怒,为全诗奠定了激昂的基调。颔联“秋鼙无退声,夜剑不隐光”,通过描写秋天战场上的鼓声和夜晚宝剑的光芒,从听觉和视觉两个角度,渲染出猛将勇往直前、毫不退缩的战斗精神。颈联“虎队手驱出,豹篇心卷藏”,将猛将带领的队伍比作猛虎,而他自己则心怀豹一般的谋略,形象地表现了猛将不仅勇猛无畏,而且足智多谋。尾联“古今皆有言,猛将出北方”,以一种传统的观点作结,既强调了猛将的地域特色,也进一步突出了猛将的英勇和威名。整首诗气势磅礴,语言简洁有力,成功地塑造了一个令人敬佩的猛将形象。
1. “楼兰”在古代诗词中常被用来指代敌人,这是一种文学上的借代手法。2. “鼙”是古代军中的一种小鼓,在诗词中常与战争相关联,起到烘托气氛的作用。3. 诗中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如“虎队”“豹篇”,使诗歌更加生动形象。
这首《猛将吟》是孟郊对猛将形象的精彩描绘。我们可以从诗中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战争氛围和猛将们的英雄气概。诗的开头就展现了猛将对敌人的仇恨,这种仇恨并非是简单的愤怒,而是一种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颔联通过描写战场上的鼓声和宝剑的光芒,让我们仿佛置身于激烈的战斗场景中,感受到猛将的坚定和无畏。颈联则突出了猛将的领导才能和智谋,他既能带领队伍冲锋陷阵,又能在心中谋划策略。尾联引用传统观点,进一步强调了猛将的独特性和重要性。这首诗不仅是对猛将的赞美,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英雄的崇尚和对国家安宁的渴望。
家家有芍药,不妨至温柔。
温柔一同女,红笑笑不休。
月娥双双下,楚艳枝枝浮。
洞里逢仙人,绰约青宵游。
芍药谁为婿,人人不敢来。
唯应待诗老,日日殷勤开。
玉立无气力,春凝且裴徊。
将何谢青春,痛饮一百杯。
芍药吹欲尽,无奈晓风何。
余花欲谁待,唯待谏郎过。
谏郎不事俗,黄金买高歌。
高歌夜更清,花意晚更多。
饮之不见底,醉倒深红波。
红波荡谏心,谏心终无它。
独游终难醉,挈榼徒经过。
问花不解语,劝得酒无多。
三年此村落,春色入心悲。
料得一孀妇,经时独泪垂。
孟冬阴气交,两河正屯兵。
烟尘相驰突,烽火日夜惊。
太行险阻高,挽粟输连营。
奈何操弧者,不使枭巢倾。
犹闻汉北儿,怙乱谋纵横。
擅摇干戈柄,呼叫豺狼声。
白日临尔躯,胡为丧丹诚。
岂无感激士,以致天下平。
登高望寒原,黄云郁峥嵘。
坐驰悲风暮,叹息空沾缨。
秋气悲万物,惊风振长道。
登高有所思,寒雨伤百草。
平生有亲爱,零落不相保。
五情今已伤,安得自能老。
晨登洛阳坂,目极天茫茫。
群物归大化,六龙颓西荒。
豺狼日已多,草木日已霜。
饥年无遗粟,众鸟去空场。
路傍谁家子,白首离故乡。
含酸望松柏,仰面诉穹苍。
去去勿复道,苦饥形貌伤。
徘徊不能寐,耿耿含酸辛。
中夜登高楼,忆我旧星辰。
四时互迁移,万物何时春。
唯忆首阳路,永谢当时人。
长安佳丽地,宫月生蛾眉。
阴气凝万里,坐看芳草衰。
玉堂有玄鸟,亦以从此辞。
伤哉志士叹,故国多迟迟。
深宫岂无乐,扰扰复何为。
朝见名与利,莫还生是非。
姜牙佐周武,世业永巍巍。
举才天道亲,首阳谁采薇。
去去荒泽远,落日当西归。
羲和驻其轮,四海借馀晖。
极目何萧索,惊风正离披。
鸱鸮鸣高树,众鸟相因依。
东方有一士,岁暮常苦饥。
主人数相问,脉脉今何为。
贫贱亦有乐,且愿掩柴扉。
火云流素月,三五何明明。
光曜侵白日,贤愚迷至精。
四时更变化,天道有亏盈。
常恐今已没,须臾还复生。
河梁暮相遇,草草不复言。
汉家正离乱,王粲别荆蛮。
野泽何萧条,悲风振空山。
举头是星辰,念我何时还。
亲爱久别散,形神各离迁。
未为生死诀,长在心目间。
有鸟东西来,哀鸣过我前。
愿飞浮云外,饮啄见青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