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 搜索 | 典籍 在线词典
诗文 | 作者 | 名句 | 成语| 文章
《早觉有感》原文
朝代:唐朝 作者:吕温浏览量:93

东方殊未明,暗室虫正飞。

先觉忽先起,衣裳颠倒时。

严冬寒漏长,此夜如何其。

不用思秉烛,扶桑有清晖。

《早觉有感》拼音版
zǎo jiào yǒu gǎn
[ [ táng cháo ] ] wēn
dōng fāng shū wèi míng , , àn shì chóng zhèng fēi       
xiān jiào xiān , , shang diān dǎo shí       
yán dōng hán lòu zhǎng , ,       
yòng bǐng zhú , , sāng yǒu qīng huī
早觉有感古诗译文

东方还未露出曙光,黑暗的屋子里虫子正飞舞着。突然提前醒来,慌乱中穿衣裳都穿颠倒了。严寒的冬天里计时的漏壶滴水声显得格外漫长,这个夜晚究竟是怎样的呢。不用想着去点蜡烛,因为扶桑之处会有清朗的光辉。

早觉有感古诗注解
  • 殊未明:还远远没有亮。
  • 暗室:黑暗的屋子。
  • 先觉:提前醒来。
  • 寒漏:冬天计时的漏壶,漏壶滴水声在冬天更显漫长。
  • 秉烛:拿着蜡烛照明。
  • 扶桑:传说中日出的地方。
早觉有感创作背景

具体创作背景不详,但从诗的内容推测,可能是诗人在一个严冬的夜晚,早早醒来,在黑暗中感受到冬夜的漫长,由此生发感慨而创作。或许诗人在生活中遇到了一些等待的时刻,就像在黑暗中等待黎明,借这首诗来抒发内心的情感。

早觉有感古诗赏析

整首诗营造出一种静谧而略带孤寂的氛围。开篇“东方殊未明,暗室虫正飞”,描绘出黎明前黑暗的场景,屋内虫子飞舞更增添了寂静感。“先觉忽先起,衣裳颠倒时”,通过描写自己慌乱穿衣的细节,生动地表现出突然醒来的状态。“严冬寒漏长,此夜如何其”,强调了冬夜的漫长,引发读者对这个夜晚的想象。最后“不用思秉烛,扶桑有清晖”,笔锋一转,传达出一种积极乐观的信念,即使在黑暗漫长的夜晚,也不必焦虑,光明总会到来。

早觉有感知识点

1. 吕温是唐朝诗人,其诗多有现实意义。

2. “扶桑”在古代神话中是日出的地方,常被用来象征光明和希望。

3. 漏壶是古代的计时工具,在不同季节和环境下,漏壶滴水声给人的感受不同,在诗中可起到烘托氛围的作用。

早觉有感讲解

这首诗短小精悍,却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哲理。从生活场景入手,描写了自己早醒的经历,然后由夜晚的漫长延伸到对人生境遇的思考。在黑暗的时刻,人们往往会感到迷茫和焦虑,但诗人告诉我们,不必在黑暗中徒劳地寻找光明,因为光明自有它到来的时候。这启示我们在面对困难和等待时,要保持乐观的心态,相信美好的未来终会降临。

作者吕温介绍
吕温(771~811) 字和叔,又字化光,唐河中(今永济市)人。德宗贞元十四年(798)进士,次年又中博学宏词科,授集贤殿校书郎。贞元十九年(803),得王叔文推荐任左拾遗。贞元二十年夏,以侍御史为入蕃副使,在吐蕃滞留经年。顺宗即位,王叔文用事,他因在蕃中,未能参与“永贞革新”。永贞元年 (805)秋,使还,转户部员外郎。历司封员外郎、刑部郎中。元和三年 (808)秋,因与宰相李吉甫有隙,贬道州刺史,后徙衡州,甚有政声,世称“吕衡州”。
吕温相关作品

衡州岁前游合江亭,见山樱蕊未折,因赋含彩吝

山樱先春发,红蕊满霜枝。

幽处竟谁见,芳心空自知。

似夺朝日照,疑畏暖风吹。

欲问含彩意,恐惊轻薄儿。

看浑中丞山桃花,初有他客不通,晚方得入,

朝来驻马香街里,风度遥闻语笑声。

无事闭门教日晚,山桃落尽不胜情。

登少陵原,望秦中诸川,太原王至德妙用

少陵最高处,旷望极秋空。

君山喷清源,脉散秦川中。

荷锸自成雨,由来非鬼工。

如何盛明代,委弃伤豳风。

泾灞徒络绎,漆沮虚会同。

东流滔滔去,沃野飞秋蓬。

大禹平水土,吾人得其宗。

发机回地势,运思与天通。

早欲献奇策,丰财叙西戎。

岂知年三十,未识大明宫。

道州弘道县主簿知县三年,颇著廉慎,秩满秩

为理赖同力,陟明非所任。

废田方垦草,新柘未成阴。

术浅功难就,人疲感易深。

烦君驻归棹,与慰不欺心。

送文畅上人东游

随缘聊振锡,高步出东城。

水止无恒地,云行不计程。

到时为彼岸,过处即前生。

今日临岐别,吾徒自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