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年十五在江湄,闻说平凉且半疑。
岂料殷勤洮水上,却将家信托袁师。
忆年十五在江湄,闻说平凉且半疑。
岂料殷勤洮水上,却将家信托袁师。
回忆我十五岁的时候在江边,听闻关于平凉的事情还半信半疑。怎料到在洮水岸边如此热情地相遇,竟然把家中的事托付给了袁书记。
此诗创作于唐朝,诗人在临洮送别袁七书记归朝之际。当时可能诗人身处异地,与袁七书记相识相知,在洮水岸边分别时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诗。
这首诗以回忆开篇,诗人回忆起十五岁时听闻平凉之事的半信半疑,为下文在洮水与袁七书记的相遇做铺垫。“岂料”一词,突出了相遇的意外性。最后一句“却将家信托袁师”,表现出诗人对袁七书记的信任和两人之间深厚的情谊,也流露出送别时的不舍之情。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质朴。
吕温是唐朝诗人,其诗歌风格多样,既有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也有对个人情感的抒发。“平凉”在唐朝时期是重要的军事和政治要地。送别诗是中国古代诗歌中的一个重要题材,常表达离别的伤感、对友人的祝福等情感。
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情感的变化。从最初听闻平凉之事的不确定,到与袁七书记在洮水相遇后的信任和托付,这种情感的递进使诗歌更具层次感。同时,我们也能感受到唐朝时期人们之间真挚的友情和对他人的信任。在学习这首诗时,我们可以体会到古人在送别时的情感表达,以及诗歌中蕴含的历史文化信息。
少陵最高处,旷望极秋空。
君山喷清源,脉散秦川中。
荷锸自成雨,由来非鬼工。
如何盛明代,委弃伤豳风。
泾灞徒络绎,漆沮虚会同。
东流滔滔去,沃野飞秋蓬。
大禹平水土,吾人得其宗。
发机回地势,运思与天通。
早欲献奇策,丰财叙西戎。
岂知年三十,未识大明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