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 搜索 | 典籍 在线词典
诗文 | 作者 | 名句 | 成语| 文章
《送段九秀才归澧州》原文
朝代:唐朝 作者:吕温浏览量:116

湘南孤白芷,幽托在清浔。

岂有馨香发,空劳知处深。

摧贤路已隔,赈乏力不任。

惭我一言分,贞君千里心。

寸义薄联组,片诚敌兼金。

方期践冰雪,无使弱思侵。

《送段九秀才归澧州》拼音版
sòng duàn jiǔ xiù cái guī zhōu
[ [ táng cháo ] ] wēn
xiāng nán bái zhǐ , , yōu tuō zài qīng xún       
yǒu xīn xiāng , , kōng láo zhī chù shēn       
cuī xián , , zhèn rèn       
cán yán fèn , , zhēn jun1 qiān xīn       
cùn báo lián , , piàn chéng jiān jīn       
fāng jiàn bīng xuě , , shǐ 使 ruò qīn
送段九秀才归澧州古诗译文

湘南那孤独的白芷,幽静地寄托在清澈的水滨。哪里有芬芳香气散发,白白让人知道它生长在深处。贤才被摧残,道路已被阻隔,想要救助却力量不足。惭愧我这一句话的情分,却坚定了你远行千里的心意。微小的情义比那华丽的官服还珍贵,一片真诚能抵得上兼金。正期望你能坚守如冰雪般的节操,不要让软弱的思绪侵扰。

送段九秀才归澧州古诗注解
  • 白芷:一种香草。
  • 清浔:清澈的水滨。
  • 馨香:芳香。
  • 摧贤:摧残贤才。
  • 赈乏:救助困乏。
  • 联组:华美的官服。
  • 兼金:价值倍于常金的好金子。
  • 践冰雪:比喻坚守高洁的节操。
送段九秀才归澧州创作背景

具体创作背景不详,但从诗题可知是诗人吕温送段九秀才回澧州时所作。可能当时段九秀才仕途不顺,诗人有感而发写下此诗,表达对友人的劝慰和期许。

送段九秀才归澧州古诗赏析

诗开篇以“湘南孤白芷”自比或比友人,形象地描绘出一种孤独且不被赏识的状态。“岂有馨香发,空劳知处深”进一步强调虽有美好品质却难以散发芬芳、不为人知的遗憾。“摧贤路已隔,赈乏力不任”则流露出诗人对贤才被摧残的愤懑以及自己无力救助的无奈。“惭我一言分,贞君千里心”体现出诗人的谦逊和对友人坚定远行的敬佩。“寸义薄联组,片诚敌兼金”将微小的情义与华美的官服、真诚与贵重的金子对比,突出情义与真诚的珍贵。最后“方期践冰雪,无使弱思侵”是对友人的期望,希望友人能坚守高洁,不被软弱的情绪左右。整首诗情感真挚,既表达了对友人的同情与理解,又给予鼓励和劝勉。

送段九秀才归澧州知识点

1. 白芷在古代常被视为香草,象征美好品德。

2. 兼金是古代对优质金子的称呼。

3. 吕温是唐代诗人,其作品多有现实意义。

送段九秀才归澧州讲解

这首诗是送别之作,诗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以白芷自喻或喻友人,表达了贤才不遇的感慨。诗中既有对友人遭遇的同情,又有对自身无力相助的愧疚。同时,诗人强调了情义与真诚的重要性,鼓励友人坚守高尚的品德和节操,不要被困境和消极情绪所影响。整首诗语言质朴,情感深沉,体现了诗人与友人之间深厚的情谊和对美好品德的追求。

作者吕温介绍
吕温(771~811) 字和叔,又字化光,唐河中(今永济市)人。德宗贞元十四年(798)进士,次年又中博学宏词科,授集贤殿校书郎。贞元十九年(803),得王叔文推荐任左拾遗。贞元二十年夏,以侍御史为入蕃副使,在吐蕃滞留经年。顺宗即位,王叔文用事,他因在蕃中,未能参与“永贞革新”。永贞元年 (805)秋,使还,转户部员外郎。历司封员外郎、刑部郎中。元和三年 (808)秋,因与宰相李吉甫有隙,贬道州刺史,后徙衡州,甚有政声,世称“吕衡州”。
吕温相关作品

衡州岁前游合江亭,见山樱蕊未折,因赋含彩吝

山樱先春发,红蕊满霜枝。

幽处竟谁见,芳心空自知。

似夺朝日照,疑畏暖风吹。

欲问含彩意,恐惊轻薄儿。

看浑中丞山桃花,初有他客不通,晚方得入,

朝来驻马香街里,风度遥闻语笑声。

无事闭门教日晚,山桃落尽不胜情。

登少陵原,望秦中诸川,太原王至德妙用

少陵最高处,旷望极秋空。

君山喷清源,脉散秦川中。

荷锸自成雨,由来非鬼工。

如何盛明代,委弃伤豳风。

泾灞徒络绎,漆沮虚会同。

东流滔滔去,沃野飞秋蓬。

大禹平水土,吾人得其宗。

发机回地势,运思与天通。

早欲献奇策,丰财叙西戎。

岂知年三十,未识大明宫。

道州弘道县主簿知县三年,颇著廉慎,秩满秩

为理赖同力,陟明非所任。

废田方垦草,新柘未成阴。

术浅功难就,人疲感易深。

烦君驻归棹,与慰不欺心。

送文畅上人东游

随缘聊振锡,高步出东城。

水止无恒地,云行不计程。

到时为彼岸,过处即前生。

今日临岐别,吾徒自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