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 搜索 | 典籍 在线词典
诗文 | 作者 | 名句 | 成语| 文章
《东城》原文
朝代:元朝 作者:赵孟頫浏览量:252

野店桃花红粉姿,陌头杨柳绿烟丝。

不因送客东城去,过却春光总不知。

《东城》拼音版
dōng chéng
[ [ yuán cháo ] ] zhào mèng tiào
diàn táo huā hóng fěn 姿 , , tóu yáng liǔ 绿 yān       
yīn sòng dōng chéng , , guò què chūn guāng zǒng zhī
东城译文
  那郊野小店旁的株株桃花,恰似那施罢脂粉的美女,娉婷而立,分外娇媚;那田间小路边的棵棵杨柳,恰如那绿色的轻烟,依风袅袅,丝丝缕缕。 如果不是因为送客而来到这城东,恐过这大好春光过去了,自己也全然不会知晓。
东城赏析
  这是赵孟頫因送客城东,适见郊外春光明媚,心有所感而作的一首小诗。
  诗人以自然清新的语言,描绘了郊野春色的美丽,抒写了他偶见春光的真切感受。 诗的前两句,是着意描写郊野春色。“野店”、“陌头”,是用村野小店、田间小路,点明此乃郊外。“红粉姿”,是用女子的姿色,来形容桃花。“红粉”,即胭脂和铅粉,因其皆为女子的化妆品,故引申而指女子。“绿烟丝”,是用绿色的轻烟,来形容嫩绿的杨柳细枝。这两句写得集中概括,如描如绘。春光种种,自难以一一道尽,故而诗人仅选择那最醒目的红的桃花、绿的杨柳以概括之。这样写,不仅大省笔墨,而且能突出诗人放野郊野的第一印象,还能以鲜明的色泽,唤起人们对春日郊野生机勃勃的种种美好联想。真是一以当十之笔法。
  诗的后两句,是巧妙抒写偶见春光之感受。“却”,犹“了”。“过却春光”是“春光过却”之倒置。这两句,语极浅显,而充满真情,并且很有点哲理意味。其中,固然包含有时光易逝的感慨,而更多的却是得见春光的喜悦。试想,一个久居城中之人,整日琐事缠身,何以得见春色?一旦来到郊外,突然发现那艳丽的春光,怎能不欣喜万分?怎能不产生一种差点错过之感?何况,诗人得见这美丽而易逝的春光,乃是因为送客城东这样一个偶然的机缘。那种不期而获的惊喜和侥幸之情,怎能不荡溢心间?本因送客而伤感,不想得遇此机缘,很有点因祸得福的味道了。
  此诗,虽无惊人之语,也谈不到什么重大的思想意义,但它却写得绘景如画,抒情真切,于自然流畅的语言中,传达出一种偶然得见郊野春光的真实感受,仍不失为一首精巧的诗作。
东城注解
  陌头:路上,路旁。
作者赵孟頫介绍
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松雪道人,又号水精宫道人、鸥波,中年曾作孟俯,汉族,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元代著名画家,楷书四大家(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之一。赵孟頫博学多才,能诗善文,懂经济,工书法,精绘艺,擅金石,通律吕,解鉴赏。特别是书法和绘画成就最高,开创元代新画风,被称为“元人冠冕”。他也善篆、隶、真、行、草书,尤以楷、行书著称于世。
赵孟頫相关作品

张詹事遂初亭

青山缭神京,佳气溢芳甸。

林亭去天咫,万状争自献。

年多嘉木合,春晚余花殿。

雕阑留戏蝶,藻井语娇燕。

退食鸣玉珂,友于此终宴。

钟鼓乐清时,衣冠集群彦。

朝市尘得侵,图书味方远。

纷华虽在眼,道胜安用战?

初心良已遂,雅志由此见。

何事江海人,山林未如愿。

庆寿僧舍即事

白雨映青松,萧飒洒朱阁。

稍觉暑气销,微凉度疏箔。

客居秋寺古,心迹俱寂寞。

夕虫鸣阶砌,孤萤炯丛薄。

展转怀故乡,时闻风鸣铎。

见章得一诗因次其韵

水色清涟日色黄,梨花淡白柳花香。

即看时节催人事,更觉春愁恼客肠。

无酒难供陶令饮,从人皆笑郦生狂。

城南风暖游人少,自在晴丝百尺长。

绝句·零

春寒恻恻掩重门,金鸭香残火尚温。

燕子不来花又落,一庭风雨自黄昏。

绝句

溪头月色白如沙,近水楼台一万家。

谁向夜深吹玉笛,伤心莫听后庭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