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泉天台状,峭石蓬莱姿。
潺湲与青翠,咫尺当幽奇。
居然尽精道,得以书妍词。
岂无他山胜,懿此清轩墀。
飞泉天台状,峭石蓬莱姿。
潺湲与青翠,咫尺当幽奇。
居然尽精道,得以书妍词。
岂无他山胜,懿此清轩墀。
那飞泻的泉水有着天台山瀑布的模样,陡峭的岩石具备蓬莱仙山石头的风姿。泉水潺潺流淌,山石一片青翠,近在咫尺间尽显清幽奇绝之景。这里竟然完全蕴含着精妙的意趣,因此能够让诗人书写出美妙的诗篇。难道没有其他山川的胜景吗?只是这清雅的亭台台阶实在令人喜爱。
由于作者未知,这首诗具体的创作背景难以确切知晓。不过从诗题“和张相公太原亭怀古诗”推测,可能是诗人陪同张相公(唐朝对宰相的尊称)游览太原亭时,张相公先写了一首怀古诗,诗人随后创作此诗进行唱和。在唐朝,文人之间相互唱和是一种常见的文学交流活动,通过诗歌来表达对景物的感受和对古人的缅怀。
这首诗开篇以生动的比喻描绘了太原亭周围的自然景观。“飞泉天台状,峭石蓬莱姿”,将飞泉比作天台山的瀑布,峭石比作蓬莱仙山的石头,给人以奇幻、壮观之感,瞬间提升了景物的格调。“潺湲与青翠,咫尺当幽奇”,进一步描写泉水的潺潺流淌和山石的青翠之色,强调了近在咫尺的清幽奇绝之美,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居然尽精道,得以书妍词”,诗人感慨这里的景色蕴含着精妙的意趣,激发了自己的创作灵感,能够写出美妙的诗篇。这不仅表现了诗人对眼前景色的赞美,也体现了文学创作与自然景观之间的紧密联系。
最后“岂无他山胜,懿此清轩墀”,诗人反问,难道没有其他山川的胜景吗?但却独独赞美这清雅的太原亭。这一句既表达了诗人对太原亭景色的独特喜爱,也可能蕴含着对与张相公一同游览此地的美好回忆的珍视。
1. 和诗:是古代文人之间相互唱和的一种诗歌形式,通常是一方先创作一首诗,另一方根据原诗的主题、韵脚等进行回应创作。和诗不仅可以展现诗人的才华,还能增进文人之间的交流和友谊。
2. 比喻手法:在诗歌中运用比喻可以使描写的事物更加生动形象,让读者更容易产生联想和想象。如本诗中“飞泉天台状,峭石蓬莱姿”,将飞泉和峭石分别比作天台山的瀑布和蓬莱仙山的石头,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3. 张相公:在唐朝,“相公”是对宰相的尊称。因此,诗中的张相公应该是一位宰相级别的官员。
这首诗整体围绕太原亭周围的景色展开,通过生动的描写和巧妙的表达,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赞美之情。从写作手法上看,诗中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使景色描写更加生动形象,让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太原亭景色的奇幻与清幽。
在情感表达方面,诗人不仅赞美了眼前的景色,还通过反问句“岂无他山胜,懿此清轩墀”,突出了对太原亭的独特喜爱,可能蕴含着对这次游览经历的珍视。同时,“居然尽精道,得以书妍词”也体现了诗人在美景的激发下进行文学创作的愉悦。
对于读者来说,这首诗不仅可以让我们领略到唐朝太原亭的自然风光,还能感受到古代文人之间的文学交流氛围和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在欣赏诗歌时,我们可以学习诗人的写作手法,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
【美妓】墨点柳眉新,酒晕桃腮嫩,破春娇半颗朱唇,海棠颜色红霞韵。宫额芙蓉印。
【滚绣球】藉丝裳翡翠裙,芭蕉扇竹叶樽。衬缃裙玉钩三寸,露春葱十指如银。秋波两点真,春山八字分。颤巍巍雾鬟云鬓,胭脂颈玉软香温。轻拈翠靥花生晕,斜插犀梳月破云。误落风尘。
【倘秀才】莫不是丽春园苏乡的后身,多应是西厢下莺莺的影神,便有丹青画不真。妆梳诸样巧,笑语暗生春。他有那千般儿可人。
【脱布衫】常记的五言诗暗寄回文,千金夜古断青春。厮陪奉娇香腻粉,喜相逢柳营花阵。
【醉太平】这些时春寒绣裀,月暗重门,梨花暮雨近黄昏,把香衾自温。金杯不洗心头闷,青鸾不寄云边信,玉容不见意中人。空教人害损。
【随煞】想当日一宵欢会成秦晋,翻做了千里关山劳梦魂。漏永更长烛影昏,柳暗花遮曙色分。酒酽花浓锦帐新,倚玉偎红翠被温。有一日重会菱花镜里人,将我这受过凄凉正了本。
玉如意,玉如意,江风九月吹人泣。
九月桥头漫波澜,乡怀神伤追梦忆。
凭栏登阁应吹冷,却觅湖涛断箫声。
不闻仙音寄人事,但见孤鸿度屏风。
秋雨寒,秋雨寒,秋雨如意望乡难。
高桑落影黄泥岗,瘦竹摇烟小清潭。
清潭映我影,我影徒戚然。
月辉随洒乱星点,蓬烟犹隔万重山。
履水若平地,乱步入溪川。
川上黄烟庙,月下紫云幡。
借问酒肆何处有,若得此物可销愁。
僧家捧来玉如意,堪使如意解我忧? 世之不如意者十八九,且将行乐忘西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