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 搜索 | 典籍 在线词典
诗文 | 作者 | 名句 | 成语| 文章
《古意》原文
朝代:唐朝 作者:李颀浏览量:136

男儿事长征,少小幽燕客。

赌胜马蹄下,由来轻七尺。

杀人莫敢前,须如猬毛磔。

黄云陇底白云飞,未得报恩不能归。

辽东小妇年十五,惯弹琵琶解歌舞。

今为羌笛出塞声,使我三军泪如雨。

《古意》拼音版
[ [ táng cháo ] ]
nán ér shì zhǎng zhēng , , shǎo xiǎo yōu yàn       
shèng xià , , yóu lái qīng chǐ       
shā rén gǎn qián , , wèi máo zhé       
huáng yún lǒng bái yún fēi , , wèi bào ēn néng guī       
liáo dōng xiǎo nián shí , , guàn dàn jiě       
jīn wéi qiāng chū sāi shēng , , shǐ 使 sān jun1 lèi
译文及注释

译文男子汉当以国事为重,从军远征,从小就在幽燕纵横驰骋。经常与人在马上比试胜负,从不珍惜七尺身躯。奋勇搏杀,没人敢上前招应;气宇轩昂,脸上的胡子像刺猬的毛丛生。陇下黄沙弥漫,上面白云飘飞,未报朝廷恩情怎能轻易言归。辽东少妇年方十五,她弹熟了琵琶能歌善舞。今日用羌笛吹一支出塞乐曲,感动得全军将士泪下如雨。

注释①古意:拟古诗,托古喻今之作。②事长征:从军远征。③幽燕:今河北、辽宁一带。古代幽燕地区游侠之风盛行。④赌胜:较量胜负。马蹄下:即驰骋疆场之意。⑤“由来”句:好男儿向来就轻视性命。七尺,七尺之躯。古时尺短,七尺相当于一般成人的高度。⑥“杀人”句:杀人而对方不敢上前交手,即所向无敌之意。⑦“须如”句:胡须好像刺猬的毛一样纷纷张开,形容威武凶猛。磔(zhé):纷张。⑧黄云:指战场上升腾飞扬的尘土。陇:泛指山地。⑨小妇:少妇。⑩解歌舞:擅长歌舞。解:懂得、通晓。羌笛:羌族人所吹的笛子。羌:古代西北地区少数民族。

鉴赏

  好男儿远去从军戍边,他们从小就游历幽燕。个个爱在疆场上逞能,为取胜不把生命依恋。厮杀时顽敌不敢上前,胡须象猬毛直竖满面。陇山黄云笼罩白云纷飞,不曾立过战功怎想回归?有个辽东少妇妙龄十五,一向善弹琵琶又善歌舞。她用羌笛吹奏出塞歌曲,吹得三军将士泪挥如雨。

  此诗题为“古意”,标明是一首拟古诗。开始六句,把一个在边疆从军的男儿描写得神形毕肖,栩栩如生,活跃在读者眼前。第一句“男儿”两字先给读者一个大丈夫的印象。第二句“少小幽燕客”,交代从事长征的男儿是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的幽燕一带人,为下面描写他的刚勇犷悍张本。这两句总领以下四句。他在马蹄之下与伙伴们打赌比输赢,从来就不把七尺之躯看得那么重,所以一上战场就奋勇杀敌,杀得敌人不敢向前。“赌胜马蹄下,由来轻七尺,杀人莫敢前”,这三句把男儿的气概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样一个男儿,谁都想见识见识吧!可是诗不可能如画那样,通体写出,只能抓特征。于是抓住胡须来描绘。然而三绺五绺长须,不但年龄不符合,而且风度也太飘逸了,因此诗人塑造了短须的形象。“须如蝟毛磔”五字,写出须又短、又多、又硬的特征,那才显出他勇猛刚烈的气概和杀敌时须蝟怒张的神气,简洁、鲜明而有力地突出了这一从军塞上的男儿的形象。这里为了与诗情协调,诗人采用简短的五言句和短促扎实的入声韵,加强了诗歌的艺术效果。

  接下去,诗人又用“黄云陇底白云飞”一句替诗的主人公布置了一幅背景。闭目一想,一个虬髯男儿,胯下是高头战马,手中是雪亮单刀,背后是辽阔的原野,昏黄的云天,这气象是何等的雄伟莽苍。但这一句的妙处,还不仅如此。塞上多风沙,沙卷入云,所以云色是发黄的,而内地的云则是纯白的。这一句中黄云白云表面似乎在写景,实则两两对照,寓情于景,写得极为精细。开首六句写这男儿纯是粗线条、硬作风,可是这远征边塞的男儿,难道竟无一些思乡之念吗?且看男儿在向前看一看那陇上黄云之后,也还不免回首一望故乡。故乡何在?但见一片白云,于是不能不引起思乡之感。这一层意思,诗人以最精炼最含蓄的手法,表达在文字的空隙中,于无文字处见功夫。但如果接下去,写思乡念切,急于求归,那又不象是这样一个男儿的身份了,所以在这欲吐不吐、欲转不转之际,用“未得报恩不得归”七个字一笔拉转,说明这一男儿虽未免偶尔思乡,但因为还没有报答国恩,所以也就坚决不想回去。这两个“得”字,都发自男儿内心,连用在一句之中,更显出他斩钉截铁的决心,同时又有意无意地与上句的连用两个“云”字相互映带。前六句节奏短促,写这两句时,景中含有情韵,所以诗人在这里改用了七言句,又换了平声韵中调门低、尾声飘的五微韵。但由于第八句中意旨还是坚决的,所以插用两个入声的“得”字,使悠扬之中,还有凛烈的劲道。

  一般想法,再写下去,该是根据“未得报恩不得归”而加以发挥了。然而,出乎意外,突然出现了一个年仅十五的“辽东小妇”,面貌身段不必写,人们从她的妙龄和“惯弹琵琶能歌舞”,自可想象得出。随着“辽东小妇”的出场,又给人们带来了动人的“羌笛出塞声”。前十句,有人物,有布景,有色彩,而没有声音:“今为羌笛出塞声”这一句,少妇吹出了笛声,于是乎全诗就有声有色。“羌笛”是边疆上的乐器,“出塞”又是边疆上的乐调,与上文的“幽燕”、“辽东”贯串在一起。这笛声是那样的哀怨、悲凉,勾起征人思乡的无限情思,听了这一曲,不由“使我三军泪如雨”了。这里,诗人实际上要写这一个少年男儿的落泪,可是这样一个硬汉,哪有一听少妇羌笛就会激动的道理?所以诗人不从正面写这个男儿的落泪,而写三军将士落泪,非但落,而且落得如雨一般多。在这样尽人都受感动的情况下,这一男儿自不在例外,这就不用明点了。这种烘云托月的手法,含蓄而精炼,功力极深,常人不易做到。此外这四句采用了上声的七麌韵,“五”、“舞”、“雨”三个字,收音都是向下咽的,因而收到了情韵并茂的艺术效果。

  全诗十二句,奔腾顿挫而又飘扬含茹。首起六句,一气贯注,到须如蝟毛磔“一句顿住,”黄云陇底白云飞“一句忽然飘宕开去,”未得报恩不得归“一句,又是一个顿挫。以下掷笔凌空,忽现辽东小妇,一连两句似与上文全无干涉,”今为羌笛出塞声“一句用”今“字点醒,”羌笛“、”出塞“又与上文的”幽燕“、”辽东“呼应。最后用”使我三军泪如雨“一句总结,把首句的少年男儿包涵在内,挽住上面的突接,全首血脉豁然贯通。寥寥短章之中,能有这样尺幅千里之势,这在李颀以前的七言古诗中是没有的。

作者李颀介绍
李颀(690-751),汉族,东川(今四川三台)人(有争议),唐代诗人。少年时曾寓居河南登封。开元十三年进士,做过新乡县尉的小官,诗以写边塞题材为主,风格豪放,慷慨悲凉,七言歌行尤具特色。
李颀相关作品

琴曲歌辞·湘夫人

九嶷日已暮,三湘云复愁。

窅蔼罗袂色,潺湲江水流。

佳期来北渚,捐玦在芳洲。

送马录事赴永阳(一作嘉)

子为郡从事,主印清淮边。

谈笑一州里,从容群吏先。

手持三尺令,遣决如流泉。

太守既相许,诸公谁不然。

孤城连海树,万室带山烟。

春日溪湖净,芳洲葭菼连。

炊粳蟹螯熟,下箸鲈鱼鲜。

野鹤宿檐际,楚云飞面前。

听歌送离曲,且驻木兰船。

赠尔八行字,当闻佳政传。

杂歌谣辞·郑樱桃歌

石季龙,僭天禄,擅雄豪,美人姓郑名樱桃。

樱桃美颜香且泽,娥娥侍寝专宫掖。

后庭卷衣三万人,翠眉清镜不得亲。

官军女骑一千匹,繁花照耀漳河春。

织成花映红纶巾,红旗掣曳卤簿新。

鸣鼙走马接飞鸟,铜驮琴瑟随去尘。

凤阳重门如意馆,百尺金梯倚银汉。

自言富贵不可量,女为公主男为王。

赤花双簟珊瑚床,盘龙斗帐琥珀光。

淫昏伪位神所恶,灭石者陵终不误。

邺城苍苍白露微,世事翻覆黄云飞。

杂曲歌辞·行路难

汉家名臣杨德祖,四代五公享茅土。

父兄子弟绾银黄,跃马鸣珂朝建章。

火浣单衣绣方领,茱萸锦带玉盘囊。

宾客填街复满坐,片言出口生辉光。

世人逐势争奔走,沥胆隳肝惟恐后。

当时一顾生青云,自谓生死长随君。

一朝谢病还乡里,穷巷苍茫绝知己。

秋风落叶闭重门,昨日论交竟谁是。

薄俗嗟嗟难重陈,深山麋鹿下为邻。

鲁连所以蹈沧海,古往今来称达人。

杂曲歌辞·缓歌行

小来托身攀贵游,倾财破产无所忧。

暮拟经过石渠署,朝将出入铜龙楼。

结交杜陵轻薄子,谓言可生复可死。

一沉一浮会有时,弃我翻然如脱屣。

男儿立身须自强,十五闭户颍水阳。

业就功成见明主,击钟鼎食坐华堂。

二八蛾眉梳堕马,美酒清歌曲房下。

文昌宫中赐锦衣,长安陌上退朝归。

五侯宾从莫敢视,三省官僚揖者稀。

早知今日读书是,悔作从来任侠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