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 搜索 | 典籍 在线词典
诗文 | 作者 | 名句 | 成语| 文章
《途中见杏花》原文
朝代:唐朝 作者:吴融浏览量:117

一枝红杏出墙头,墙外行人正独愁。

长得看来犹有恨,可堪逢处更难留! 林空色暝莺先到,春浅香寒蝶未游。

更忆帝乡千万树,澹烟笼日暗神州。

《途中见杏花》拼音版
zhōng jiàn xìng huā
[ [ táng cháo ] ] róng
zhī hóng xìng chū qiáng tóu , , qiáng wài háng rén zhèng chóu       
zhǎng kàn lái yóu yǒu hèn , , kān féng chù gèng nán liú ! !        lín kōng míng yīng xiān dào , , chūn qiǎn xiāng hán dié wèi yóu       
gèng xiāng qiān wàn shù , , dàn yān lóng àn shén zhōu
鉴赏

  诗人漂泊在外,偶然见到一枝杏花,触动他满怀愁绪和联翩浮想,写下这首动人的诗。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是宋人叶绍翁《游园不值》诗中的名句。杏花开在农历二月,正是春天到来的时候,那娇艳的红色就仿佛青春和生命的象征。经历过严冬漫长蛰居生活的人,早春季节走出户外,忽然望见邻家墙头上伸出一枝俏丽的花朵,想到春回大地,心情无比欣喜激动。叶绍翁的诗句就反映了这样的心理。可是吴融对此却别有衷怀。他正独自奔波于茫茫的旅途中,各种忧思盘结胸间,那枝昭示着青春与生命的杏花映入眼帘,却在他心头留下异样的苦涩滋味。

  他并不是不爱鲜花,不爱春天,但他想到,花开易落,青春即逝,就是永远守着这枝鲜花观赏,也看不了得多少时间。想到这里,不免牵惹起无名的惆怅情绪。更何况自己行色匆匆,难以驻留,等不及花朵开尽,即刻就要离去。缘分如此短浅,令人倍觉难堪。

  由于节候尚早,未到百花吐艳春意浓的时分,一般树木枝梢上还是空疏疏的,空气里的花香仍夹带着料峭的寒意,蝴蝶不见飞来采蜜,只有归巢的黄莺聊相陪伴。在这种情景下独自盛开的杏花,当会感到有几分孤独寂寞。这里融入诗人的身世之感,而杏花的形象也就由报春使者,转化为诗人的自我写照。

  想象进一步驰骋,从眼前的鲜花更联想及往年在京城长安看到的千万树红杏。那一片蒙蒙的烟霞,辉映着阳光,弥漫、覆盖在神州(指中国)大地上,景象是绚丽夺目的。浮现于脑海的这幅长安杏花图,实际上代表着他深心忆念的长安生活。诗人被迫离开朝廷,到处飘零,心思仍然萦注于朝中。末尾这一联想的飞跃,恰恰泄露了他内心的秘密,点出了他的愁怀所在。

  诗篇借杏花托兴,展开多方面的联想,把自己的惜春之情、流离之感、身世之悲、故国之思,一层深一层地抒写出来,笔法特别委婉细腻。晚唐诗人中,吴融作为温(庭筠)李(商隐)诗风的追随者,其最大特色则在于将温李的缛丽温馨引向了凄冷清疏的一路。此篇可以视为这方面的代表作。

作者吴融介绍
吴融,唐代诗人。字子华,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吴融生于唐宣宗大中四年(850),卒于唐昭宗天复三年(903),享年五十四岁。他生当晚唐后期,一个较前期更为混乱、矛盾、黑暗的时代,他死后三年,曾经盛极一时的大唐帝国也就走入历史了,因此,吴融可以说是整个大唐帝国走向灭亡的见证者之一。
吴融相关作品

中秋(此下一本有十五夜三字)陪熙用学士(

月圆年十二,秋半每多阴。

此夕无纤霭,同君宿禁林。

未高知海阔,当午见宫深。

衣似繁霜透,身疑积水沈。

遭逢陪侍辇,归去忆抽簪。

太液池南岸,相期到晓吟。

废宅

风飘碧瓦雨摧垣,却有邻人与锁门。

几树好花闲白昼,满庭荒草易黄昏。

放鱼池涸蛙争聚,栖燕梁空雀自喧。

不独凄凉眼前事,咸阳一火便成原。

岐阳蒙相国对(一作借)宅因抒怀投献

风有危亭月有台,平津阁畔好裴回。

虽非宋玉诛茅至,且学王家种竹来。

已得静居从马歇,不堪行色被蝉催。

故园兰菊三千里,旅梦方应校懒回。

山居即事

小亭前面接青崖,白石交加衬绿苔。

日暮松声满阶砌,不关风雨鹤归来。

蔷薇

万卉春风度,繁花夏景长。

馆娃人尽醉,西子始新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