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 搜索 | 典籍 在线词典
诗文 | 作者 | 名句 | 成语| 文章
《封丘县》原文
朝代:唐朝 作者:高适浏览量:448

我本渔樵孟诸野,一生自是悠悠者。

乍可狂歌草泽中,宁堪作吏风尘下?

只言小邑无所为,公门百事皆有期。

拜迎官长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

归来向家问妻子,举家尽笑今如此。

生事应须南亩田,世情付与东流水。

梦想旧山安在哉?为衔君命且迟徊。

乃知梅福徒为尔,转忆陶潜归去来。

《封丘县》拼音版
fēng qiū xiàn
[ [ táng cháo ] ] gāo shì
běn qiáo mèng zhū shēng shì yōu yōu zhě       
zhà kuáng cǎo zhōng níng kān zuò fēng chén xià       
zhī yán xiǎo suǒ wéi gōng mén bǎi shì jiē yǒu       
bài yíng guān zhǎng xīn suì biān shù lìng rén bēi       
guī lái xiàng jiā wèn jiā jìn xiào jīn       
shēng shì yīng nán tián shì qíng dōng liú shuǐ       
mèng xiǎng jiù shān ān zài zāi wéi xián jun1 mìng qiě chí huái       
nǎi zhī méi wéi ěr zhuǎn táo qián guī lái
封丘县古诗译文

我本是在孟诸泽畔打渔砍柴的人,一生自认为是个闲散自在的人。宁愿在草泽中纵情狂歌,怎能忍受在尘世中做个小吏呢?只以为在小县城里没什么可做的,可官府里的各种事务都有期限。拜见迎奉长官时,我的心都要碎了;鞭打百姓更让人感到悲伤。回到家中问妻子儿女,全家都笑着说如今就是这样。谋生应该依靠耕种田地,世态炎凉就随它像东流水一样逝去吧。我梦想中的旧山在哪里呢?只是因为奉了君王的命令,所以才犹豫不决。这才知道梅福那样做也是徒劳,转而想起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

封丘县古诗注解
  • 渔樵:打鱼砍柴,这里指过隐居生活。
  • 孟诸野:孟诸是古代大泽名,在今河南商丘东北,这里是高适早年生活的地方。
  • 悠悠者:悠闲自在的人。
  • 乍可:宁可。
  • 宁堪:怎能忍受。
  • 风尘:指尘世,这里指做官的生活。
  • 小邑:小县城,指封丘县。
  • 公门:指官府。
  • 有期:有期限。
  • 鞭挞黎庶:鞭打百姓。在古代,县官有执行刑罚的权力。
  • 生事:谋生的事。
  • 南亩田:指农田,古代农田多向南开辟。
  • 梅福:西汉末年人,曾为南昌尉,后弃官隐居。他曾上书汉成帝,建议削夺外戚王氏的权力,但未被采纳。
  • 陶潜归去来:陶潜即陶渊明,他曾任彭泽县令,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弃官归隐,并写了《归去来兮辞》表达自己对归隐生活的向往。
封丘县创作背景

高适早年生活贫困,长期游历四方。天宝八载(749 年),他经睢阳太守张九皋推荐,应举中第,授封丘尉。但他对县尉这种小吏的职务极为不满,认为这有悖于自己的抱负和理想。在任封丘尉期间,他目睹了官场的种种黑暗和百姓的疾苦,内心十分痛苦,于是写下了这首《封丘县》,表达了自己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和对归隐生活的向往。

封丘县古诗赏析

诗的开篇“我本渔樵孟诸野,一生自是悠悠者”,诗人以直率的语言表明自己原本是个向往自由、过着闲散生活的人。“乍可狂歌草泽中,宁堪作吏风尘下”,进一步强调了自己宁愿在草泽中狂歌,也不愿在尘世中为官的态度,鲜明地表达了对官场的反感。

“只言小邑无所为,公门百事皆有期”,诗人原以为小县城里没什么事可做,没想到官府里的事务却繁杂且有严格的期限,这让他感到十分无奈。“拜迎官长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这两句是全诗的核心,深刻地揭示了诗人内心的矛盾和痛苦。拜见迎奉长官违背了他的本性,让他感到屈辱;而鞭打百姓更是让他于心不忍,体现了他对百姓的同情。

“归来向家问妻子,举家尽笑今如此”,回到家中,家人的反应让他感到世态炎凉。“生事应须南亩田,世情付与东流水”,他认为谋生应该依靠耕种田地,而世间的人情世故就随它去吧,表现出他对现实的失望。

“梦想旧山安在哉?为衔君命且迟徊”,诗人虽然梦想着回到旧山隐居,但因为奉了君王的命令,所以犹豫不决。“乃知梅福徒为尔,转忆陶潜归去来”,最后诗人联想到梅福的徒劳无功,转而想起陶渊明的归隐,表达了自己想要效仿陶渊明,摆脱官场束缚的决心。

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质朴,通过对自己为官经历的叙述和内心感受的抒发,深刻地反映了诗人的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封丘县知识点

1. 文学体裁:这首诗属于七言古诗,形式较为自由,不受格律的严格限制。

2. 修辞手法:运用了对比(如渔樵生活的悠闲与官场生活的繁琐)、直抒胸臆(如“拜迎官长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3. 高适诗歌风格:高适是唐代边塞诗派的代表诗人之一,其诗歌风格雄浑悲壮,多表达对人生的感慨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这首诗虽然不是边塞诗,但同样体现了他诗歌中情感真挚、慷慨激昂的特点。

4. 历史典故:诗中引用了梅福和陶渊明的典故,梅福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对上书言事却不被采纳的感慨;陶渊明的典故则表达了诗人对归隐生活的向往。

封丘县讲解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高适的《封丘县》。这首诗是高适在做封丘县尉时写的,从诗里我们能感受到他内心的痛苦和矛盾。

诗一开始,高适就说自己本来是在孟诸泽畔打渔砍柴的人,喜欢自由自在的生活。他觉得在草泽中狂歌都比在官场里当小吏强,这说明他从心里就不喜欢当官。

“只言小邑无所为,公门百事皆有期”,他以为小县城没什么事,可没想到官府里的事情又多又有期限。“拜迎官长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这两句特别重要。拜见长官让他觉得很屈辱,鞭打百姓又让他不忍心,这就把他内心的矛盾展现得很清楚了。他既不想违背自己的良心去讨好长官、欺压百姓,又不得不做这些事。

回到家,家人都笑他,觉得现在的社会就是这样,这让他很失望。他觉得还不如去种地,把那些世态炎凉都抛开。但是他又因为奉了君王的命令,不能马上就走,心里很犹豫。

最后,他想到了梅福和陶渊明。梅福上书没什么用,他觉得自己也一样。而陶渊明能毅然归隐,他就很羡慕,也想像陶渊明一样回到自己向往的生活中去。

通过这首诗,我们能看到高适是一个有理想、有良心的人,他不愿意和官场的黑暗同流合污。同时,我们也能了解到唐代官场的一些情况。希望同学们能从这首诗中体会到诗人的情感和他所反映的社会现实。

作者高适介绍
高适是我国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世称“高常侍”。 作品收录于《高常侍集》。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其诗作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高适相关作品

画马篇(同诸公宴睢阳李太守,各赋一物)

君侯枥上骢,貌在丹青中。

马毛连钱蹄铁色,图画光辉骄玉勒。

马行不动势若来,权奇蹴踏无尘埃。

感兹绝代称妙手,遂令谈者不容口。

麒麟独步自可珍,弩骀万匹知何有。

终未如他枥上骢,载华毂,骋飞鸿。

荷君剪拂与君用,一日千里如旋风。

茫-旮钅Ь-恕T缚-醯匾颍-婪蠲痔於浴>

涟上非所趣,偶为世务牵。

经时驻归棹,日夕对平川。

莫论行子愁,且得主人贤。

亭上酒初熟,厨中鱼每鲜。

自说宦游来,因之居住偏。

煮盐沧海曲,种稻长淮边。

四时常晏如,百口无饥年。

菱芋藩篱下,渔樵耳目前。

异县少朋从,我行复迍邅。

向不逢此君,孤舟已言旋。

明日又分首,风涛还眇然。

相和歌辞·秋胡行

妾本邯郸未嫁时,容华倚翠人未知。

一朝结发从君子,将妾迢迢东路陲。

时逢大道无难阻,君方游宦从陈汝。

蕙楼独卧频度春,彩落辞君几徂暑。

三月垂杨蚕未眠,携笼结侣南陌边。

道逢行子不相识,赠妾黄金买少年。

妾家夫婿轻离久,寸心誓与长相守。

愿言行路莫多情,送妾贞心在人口。

日暮蚕饥相命归,携笼端饰来庭闱。

劳心苦力终无恨,所冀君恩那可依。

闻说行人已归止,乃是向来赠金子。

相看颜色不复言,相顾怀惭有何已。

从来自隐无疑背,直为君情也相会。

如何咫尺仍有情,况复迢迢千里外。

此时顾恩不顾身,念君此日赴河津。

莫道向来不得意,故欲留规诫后人。

留上李右相(一作奉赠李右相林甫)

风俗登淳古,君臣挹大庭。

深沉谋九德,密勿契千龄。

独立调元气,清心豁窅冥。

本枝连帝系,长策冠生灵。

傅说明殷道,萧何律汉刑。

钧衡持国柄,柱石总朝经。

隐轸江山藻,氛氲鼎鼐铭。

兴中皆白雪,身外即丹青。

江海呼穷鸟,诗书问聚萤。

吹嘘成羽翼,提握动芳馨。

倚伏悲还笑,栖迟醉复醒。

恩荣初就列,含育忝宵形。

有窃丘山惠,无时枕席宁。

壮心瞻落景,生事感浮萍。

莫以才难用,终期善易听。

未为门下客,徒谢少微星。

鲁郡途中遇徐十八录事(时此公学王书嗟别)

谁谓嵩颍客,遂经邹鲁乡。

前临少昊墟,始觉东蒙长。

独行岂吾心,怀古激中肠。

圣人久已矣,游夏遥相望。

裴回野泽间,左右多悲伤。

日出见阙里,川平知汶阳。

弱冠负高节,十年思自强。

终然不得意,去去任行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