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
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
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
惆怅无因见范蠡,参差烟树五湖东。
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
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
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
惆怅无因见范蠡,参差烟树五湖东。
六朝的文物古迹如今已荒草丛生、与天空相连,唯有天空淡薄、白云悠闲,古今都是如此。鸟儿在山色中飞来飞去,人们在潺潺水声里生老病死、悲喜交加。深秋时节,千家万户笼罩在帘幕般的细雨中;夕阳西下,楼阁上飘来悠扬的笛声。我满心惆怅,无缘见到范蠡,只能望着五湖东面那参差不齐、烟雾笼罩的树木。
此诗是杜牧任宣州团练判官时所作。宣州是当时的东南名郡,开元寺水阁位于宛溪畔,风景优美。杜牧在游览此地时,面对眼前的山水风光和历史遗迹,感慨万千,遂写下这首诗,抒发了对历史变迁的感慨和对人生的思考。
首联“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将六朝的繁华与如今的荒草丛生形成鲜明对比,而天空和白云古今不变,暗示了历史的沧桑巨变和自然的永恒。颔联“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以鸟的来去和人的悲欢映衬出自然的宁静和人事的无常,进一步深化了主题。颈联“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描绘了一幅深秋细雨、落日笛声的画面,营造出一种空灵、悠远的意境,给人以美的享受。尾联“惆怅无因见范蠡,参差烟树五湖东”,诗人因无缘见到范蠡而惆怅,表达了对范蠡功成身退的羡慕和对自身境遇的感慨。整首诗意境开阔,情感深沉,既有对历史的沉思,又有对现实的感慨。
1. 诗歌体裁: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对仗工整,韵律和谐。
2. 表现手法:运用了对比、借景抒情、用典等手法。如首联将六朝的繁华与如今的荒凉对比;全诗借景抒发了对历史变迁和人生的感慨;尾联运用范蠡的典故,增添了诗歌的文化内涵。
3. 文化常识:了解六朝的历史和范蠡的事迹,有助于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4. 主题思想:诗歌主题围绕历史变迁、人生无常展开,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沉思和对人生的感慨,同时也流露出对闲适生活的向往。
从诗句分析来看,首联“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开篇就将时间的跨度拉开,六朝的繁华文物已被荒草淹没,与如今天空淡薄、白云悠闲的景象形成强烈反差,让读者感受到历史的无情和自然的永恒。颔联“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鸟去鸟来”和“人歌人哭”形成一种动态的对比,鸟在山色中自由来去,而人在水声里经历着生老病死、悲欢离合,突出了自然的宁静和人事的无常。颈联“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描绘了一幅深秋的画面,细雨如帘幕般笼罩着千家万户,落日余晖洒在楼阁上,悠扬的笛声随风飘散,营造出一种空灵、悠远的意境,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尾联“惆怅无因见范蠡,参差烟树五湖东”,诗人因无缘见到范蠡而感到惆怅,范蠡功成身退、泛舟五湖的事迹,让诗人心生向往,同时也反映出诗人对自身境遇的不满。从整首诗的结构来看,前两联从宏观的历史和自然角度进行描写,后两联则从具体的场景和个人情感入手,层层递进,深化了主题。在表现手法上,对比、借景抒情和用典的运用,使诗歌更加富有感染力和文化内涵。
敬亭山下百顷竹,中有诗人小谢城。
城高跨楼满金碧,下听一溪寒水声。
梅花落径香缭绕,雪白玉珰花下行。
萦风酒旆挂朱阁,半醉游人闻弄笙。
我初到此未三十,头脑钐利筋骨轻。
画堂檀板秋拍碎,一引有时联十觥。
老闲腰下丈二组,尘土高悬千载名。
重游鬓白事皆改,唯见东流春水平。
对酒不敢起,逢君还眼明。
云罍看人捧,波脸任他横。
一醉六十日,古来闻阮生。
是非离别际,始见醉中情。
今日送君话前事,高歌引剑还一倾。
江湖酒伴如相问,终老烟波不计程。
碧树康庄内,清川巩洛间。
坛分中岳顶,城缭大河湾。
广殿含凉静,深宫积翠闲。
楼齐云漠漠,桥束水潺潺。
过雨柽枝润,迎霜柿叶殷。
紫鳞冲晚浪,白鸟背秋山。
月拜西归表,晨趋北向班,鸳鸿随半仗,貔虎护重关。
玉帐才容足,金樽暂解颜。
迹留伤堕屦,恩在乐衔环。
南省兰先握,东堂桂早攀。
龙门君夭矫,莺谷我绵蛮。
分薄嵇心懒,哀多庾鬓班。
人惭公幹卧,频送子牟还。
自睹宸居壮,谁忧国步艰。
只应时与醉,因病纵疏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