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吴亭东千里秋, 放歌曾作昔年游。
青苔寺里无马迹, 绿水桥边多酒楼。
大抵南朝皆旷达, 可怜东晋最风流。
月明更想桓伊在, 一笛闻吹出塞愁。
向吴亭东千里秋, 放歌曾作昔年游。
青苔寺里无马迹, 绿水桥边多酒楼。
大抵南朝皆旷达, 可怜东晋最风流。
月明更想桓伊在, 一笛闻吹出塞愁。
在向吴亭东,千里大地弥漫着秋色,我曾在这里放歌,度过往昔的游历时光。青苔满布的古寺中已不见车马的踪迹,绿水悠悠的桥边却有众多的酒楼。大体上南朝人都很旷达,可惜东晋时期最为风流。明月高悬,我更加想念桓伊,仿佛能听到他吹奏出《出塞》曲中的哀愁。
杜牧生活在晚唐时期,唐王朝已走向衰落,社会动荡不安。他曾游历润州,这里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迹,承载着南朝和东晋的兴衰往事。诗人重游此地,面对眼前的古迹和历史的变迁,感慨万千,于是创作了《润州二首》,此为其中之一,借对历史的回顾和感慨,抒发自己对现实的忧虑和对历史兴亡的思考。
“向吴亭东千里秋,放歌曾作昔年游”,开篇点明地点和时间,描绘出一幅辽阔的秋日图景。诗人回忆起昔年在此放歌游历的情景,为全诗奠定了一种怀旧的基调。“青苔寺里无马迹,绿水桥边多酒楼”,通过今昔对比,古寺中青苔遍布,不见昔日车马的热闹,而桥边却多了许多酒楼,反映出时代的变迁和世事的无常。
“大抵南朝皆旷达,可怜东晋最风流”,诗人对南朝和东晋的文化和精神风貌进行了评价。南朝人普遍旷达洒脱,而东晋更是以其风流韵事和文化繁荣著称。这两句既表达了诗人对那个时代的向往,也流露出对当下社会的不满。
“月明更想桓伊在,一笛闻吹出塞愁”,在明月的照耀下,诗人更加想念东晋的桓伊。桓伊善吹笛,他仿佛能听到桓伊吹奏出的《出塞》曲中的哀愁。这笛声不仅是对历史的追忆,更是诗人自身情感的寄托,他借这哀愁的笛声抒发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历史兴亡的感慨。
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深沉,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通过对古迹的描写和对历史人物的怀念,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变迁的感慨和对现实的忧虑,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1. 文学体裁:这首诗属于七言律诗,每句七个字,共八句,格律较为严格。
2. 修辞手法:运用了对比(如古寺的冷清与酒楼的热闹)、用典(如桓伊吹笛的典故)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文化内涵。
3. 杜牧诗歌风格: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和七言律诗见长,诗风俊爽清丽,情感深沉,常常蕴含着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刻思考。
4. 南朝文化:南朝时期,社会相对稳定,文化艺术繁荣,出现了许多著名的文学家、艺术家和思想家,其旷达的精神风貌对后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5. 东晋风流:东晋时期,玄学盛行,文人雅士崇尚自然、不拘礼法,形成了独特的风流文化,留下了许多佳话和故事。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杜牧的《润州二首》中的这一首。这首诗是杜牧重游润州时写下的,他看到这里的古迹和变化,心中有很多感慨。
诗的开头“向吴亭东千里秋,放歌曾作昔年游”,一下子就把我们带到了一个秋天的场景中,而且诗人还回忆起以前在这里游玩的快乐时光。这让我们感受到时间过得很快,很多事情都已经改变了。
“青苔寺里无马迹,绿水桥边多酒楼”,这两句对比很明显。古寺变得冷冷清清,没有了以前车马往来的热闹,而桥边却多了很多酒楼,变得很繁华。这就是时代的变化,以前的辉煌已经不在了。
“大抵南朝皆旷达,可怜东晋最风流”,杜牧在这里提到了南朝和东晋。南朝人很旷达,他们活得很潇洒,而东晋更是有很多风流人物和故事。诗人对那个时代很向往,也觉得现在的社会没有了那种风采。
最后“月明更想桓伊在,一笛闻吹出塞愁”,在明月下,诗人想到了桓伊。桓伊吹笛很厉害,他吹的《出塞》曲充满了哀愁。诗人听到这笛声,其实也是在表达自己对国家命运的担心和对历史变迁的感慨。
杜牧通过这首诗,让我们看到了历史的变化和现实的无奈。我们也要从中学到,要珍惜现在的生活,也要从历史中吸取教训。
敬亭山下百顷竹,中有诗人小谢城。
城高跨楼满金碧,下听一溪寒水声。
梅花落径香缭绕,雪白玉珰花下行。
萦风酒旆挂朱阁,半醉游人闻弄笙。
我初到此未三十,头脑钐利筋骨轻。
画堂檀板秋拍碎,一引有时联十觥。
老闲腰下丈二组,尘土高悬千载名。
重游鬓白事皆改,唯见东流春水平。
对酒不敢起,逢君还眼明。
云罍看人捧,波脸任他横。
一醉六十日,古来闻阮生。
是非离别际,始见醉中情。
今日送君话前事,高歌引剑还一倾。
江湖酒伴如相问,终老烟波不计程。
碧树康庄内,清川巩洛间。
坛分中岳顶,城缭大河湾。
广殿含凉静,深宫积翠闲。
楼齐云漠漠,桥束水潺潺。
过雨柽枝润,迎霜柿叶殷。
紫鳞冲晚浪,白鸟背秋山。
月拜西归表,晨趋北向班,鸳鸿随半仗,貔虎护重关。
玉帐才容足,金樽暂解颜。
迹留伤堕屦,恩在乐衔环。
南省兰先握,东堂桂早攀。
龙门君夭矫,莺谷我绵蛮。
分薄嵇心懒,哀多庾鬓班。
人惭公幹卧,频送子牟还。
自睹宸居壮,谁忧国步艰。
只应时与醉,因病纵疏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