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 搜索 | 典籍 在线词典
诗文 | 作者 | 名句 | 成语| 文章
《晓过鸳湖》原文
朝代:清代 作者:查慎行浏览量:413

晓风催我挂帆行,绿涨春芜岸欲平。

长水塘南三日雨,菜花香过秀州城。

《晓过鸳湖》拼音版
xiǎo guò yuān
[ [ qīng dài ] ] chá shèn háng
xiǎo fēng cuī guà fān háng , , 绿 zhǎng chūn àn píng       
zhǎng shuǐ táng nán sān , , cài huā xiāng guò xiù zhōu chéng
晓过鸳湖注解

  1、鸳湖:即鸳鸯湖,一名南湖,在今浙江嘉兴南。
  2、春芜:春天的草地。
  3、岸欲平:即欲平岸。
  4、长水塘:位于浙江嘉兴之南,由杭州、海宁一带山区发源,注入鸳湖。
  5、秀州城:即今浙江嘉兴市。吴越置秀州,治所在嘉兴。

晓过鸳湖译文

  清晨的风催促我挂忱符,春天乘船在江面行驶,两岸长满绿草好像与整个堤岸相平。
  长水塘下了三天的雨,菜花散发的脉脉清香在春风里一阵阵掠过整个秀州城。

晓过鸳湖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康熙五十三年(1714),当时诗人64岁,诗人游春到此,到了晚年,他的心被青春所激动,被乡情陶醉,看到鸳湖的胜景,因而写下了这首诗。

晓过鸳湖赏析

  诗的前两句描绘了春天的早晨嘉兴城外春风和畅,春水荡漾,春草繁茂的景象。“晓风催我挂帆行,绿涨春芜岸欲平。”首句的诗眼在一“催”字,是清晨湖上的晓风的催。这一句既点明了时间,与诗题呼应,也交代了诗人自己所处的地点。他此时身在船上也许刚刚迈出船舱,如果不是清凉沁人的晓风,还不会这么早就挂帆起航。“催”字把景物和人物的关系传达出来了。第二句写湖景,描写舟行所见。“绿”字下得极好,和“涨”字结合在一起,给人丰富的色彩想象和运动感,那碧色的湖水仿佛就在眼前漾动,晃人的眼睛。水色苍翠,原野才能与之一色,“平”字也才更好落实。用色彩词代替名物词是古典诗词最具表现力的手法之一,这里是一个典型例证。
  后两句写天晴过后,片片油菜田冲击着诗人的乡情。“长水塘南三日雨,菜花香过秀州城。”这两句是全诗精粹所在。第三句承上启下,为末句作铺。诗人正由长水塘坐船到达嘉兴。路上春雨连绵,水势迅涨。可以想见雨过天晴之后,诗人从船舱中跨出来,那种新鲜、清爽的青春感受。这时他写下了最传神的一句,“菜花香过秀州城”。这一句全写感觉,然而容量也最大,写出了诗人对家乡最独特的那种感受。诗人没有写其他的鲜花,却把那带着泥土芳香的油菜花味突现出来。这花味把诗人浓厚的乡情全唤起来了,像醇酒一样令他陶醉其中。在一片菜花清香中诗人驶过了秀州城。这个“过”字既是船过,也是香过,更是情过,里面蕴含多少联想,引发出多少新的体验,足可令读者作无穷的想象和深思。
  前两句,写的是风,是船,是春水、春草,却令读者感到,诗人心中也已晓风拂拂,风帆满满,春潮洋溢,碧草茸茸。后两句,使人想到朴素的民歌。歌手直抒胸臆,不加雕饰,如同童子直言,随口而出,歌声中充满了儿童一般的真诚与坦率,单纯稚拙而又有趣。

晓过鸳湖名家点评

  浙江大学教授朱则杰《元明清诗》:诗歌最精彩的就是最后一句,选用江南春天处处盛开、灿烂夺目而又似乎不为一般诗人所重视的油“菜花”作为描写的核心,以其“香过”伴随船过伴随人过,虚实相生,化俗为雅,从而生动地反映了江南鱼米之乡的特色, 散发着泥土的芳香,读来格外富有情韵。

作者查慎行介绍
查慎行(1650~1727) 清代诗人,当代著名作家金庸先祖。初名嗣琏,字夏重,号查田;后改名慎行,字悔余,号他山,赐号烟波钓徒,晚年居于初白庵,所以又称查初白。海宁袁花(今属浙江)人。康熙四十二年(1703)进士;特授翰林院编修,入直内廷。五十二年(1713),乞休归里,家居10余年。雍正四年(1726),因弟查嗣庭讪谤案,以家长失教获罪,被逮入京,次年放归,不久去世。查慎行诗学东坡、放翁,尝注苏诗。自朱彝尊去世后,为东南诗坛领袖。著有《他山诗钞》。
查慎行相关作品

中秋夜洞庭对月歌

长风霾云莽千里,云气蓬蓬天冒水。

风收云散波乍平,倒转青天作湖底。

初看落日沈波红,素月欲升天敛容。

舟人回首尽东望,吞吐故在冯夷宫。

须臾忽自波心上,镜面横开十余丈。

月光浸水水浸天,一派空明互回荡。

此时骊龙潜最深,目眩不得衔珠吟。

巨鱼无知作腾踔,鳞甲一动千黄金。

人间此境知难必,快意翻从偶然得。

遥闻渔父唱歌来,始觉中秋是今夕。

读白耷山人诗

人谓狂生本不狂,漆身吞炭事何常?

乱余宾客搜亡命,赦后英雄耻故乡。

宝剑尘封三尺水,麻鞵寒踏九州霜。

随身一掬澜翻泪,不哭穷途哭战场。

绣山岩

过尽顽疆乱石堆,绣山一穴忽天开。

明知不是秦人洞,容得渔舟日往事。

秦邮道中即目

不知淫潦啮城根,但看泥沙记水痕。

去郭几家犹傍柳?

边淮一带已无村。

长堤冻裂功难就,浊浪侵南势易奔。

贱买河鱼还废箸,此中多少未招魂?

青溪口号·二

渔家小儿女,见郎娇不避。

日暮并舟归,鸬鹚方晒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