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 搜索 | 典籍 在线词典
诗文 | 作者 | 名句 | 成语| 文章
《得家书》原文
朝代:明朝 作者:高启浏览量:148

未读书中语,忧怀已觉宽。

灯前看封箧,题字有平安。

《得家书》拼音版
jiā shū
[ [ míng cháo ] ] gāo
wèi shū zhōng , , yōu huái 怀 jiào kuān       
dēng qián kàn fēng qiè , , yǒu píng ān
得家书古诗译文

还没读信中的话语,心中的忧愁就已觉得减轻了许多。在灯前打开信笺,看到上面写着家人平安的字样。

得家书古诗注解
  • 家书:家人写来的书信。
  • 忧怀:忧愁的情怀。
  • 封箧:封好的信件。这里指家书。
  • 题字:信上所写的文字。
得家书创作背景

高启生活于元末明初,社会动荡不安。他可能因在外漂泊、谋生,与家人分隔两地,对家人的安危十分担忧。在这样的情况下收到家书,有感而发创作了此诗。

得家书古诗赏析

这首诗短小精悍,情感真挚。首句“未读书中语,忧怀已觉宽”,通过“未读”与“已觉宽”形成鲜明对比,生动地表现出诗人在收到家书时,尚未知晓内容,仅仅是拿到家书这个举动,就已经让他心中的忧愁得到缓解,体现出他对家人的深切牵挂。次句“灯前看封箧,题字有平安”,描绘了诗人在灯下打开信件,看到“平安”二字的情景,进一步强化了这种欣慰和安心的情感。全诗没有过多的渲染和修饰,却将游子对家人的思念以及得知家人平安后的喜悦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得家书知识点

高启是元末明初著名诗人,与杨基、张羽、徐贲并称“吴中四杰”。他的诗风格豪放清逸,有不少作品反映了社会现实和人民的疾苦。这首诗运用了先抑后扬的手法,先写忧愁,后因看到“平安”而喜悦,增强了情感的表达效果。

得家书讲解

此诗以简洁的语言,勾勒出了一幅温馨而感人的画面。诗人在远离家乡的日子里,时刻牵挂着家人。当家书终于到来,那种急切又忐忑的心情,通过诗句跃然纸上。“未读书中语,忧怀已觉宽”,让我们仿佛看到诗人在拿到信的瞬间,心中的石头就已经落下了一半。而“灯前看封箧,题字有平安”,则让我们感受到了那一丝温暖和安慰。这首诗让我们体会到了亲情的珍贵,以及在动荡岁月中人们对家人平安的殷切期盼。

作者高启介绍
高启(1336-1373)汉族,江苏苏州人,元末明初著名诗人,与杨基、张羽、徐贲被誉为“吴中四杰”,当时论者把他们比作“明初四杰”,又与王行等号“北郭十友”。字季迪,号槎轩,平江路(明改苏州府)长洲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洪武初,以荐参修《元史》,授翰林院国史编修官,受命教授诸王。擢户部右侍郎。苏州知府魏观在张士诚宫址改修府治,获罪被诛。高启曾为之作《上梁文》,有“龙蟠虎踞”四字,被疑为歌颂张士诚,连坐腰斩。有《高太史大全集》、《凫藻集》等。
高启相关作品

风雨早朝

漏屋鸡鸣起湿烟,蹇驴难借强朝天。

却思春水江南岸,闲听篷声卧钓船。

隔帘闻歌

叶逐散声飞,湘云隔妓衣。

谁能偷卷看,认是小丛非。

邯郸才人嫁为厮养卒妇

妾能擫赵瑟,旧得君王眷。

更衣直夜房,侍酒登春殿。

出宫非故颜,里妇犹相羡。

丛台罢往梦,破屋流萤见。

末路多若斯,纷纷贵成贱。

逢张架阁

花落江南酒市春,逢君归骑带京尘。

一杯相属成知己,何必平生是故人。

逢吴秀才复送归江上

江上停舟问客踪,乱前相别乱余逢。

暂时握手还分手,暮雨南陵水寺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