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 搜索 | 典籍 在线词典
诗文 | 作者 | 名句 | 成语| 文章
《恨别》原文
朝代:唐朝 作者:杜甫浏览量:109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恨别》拼音版
hèn bié
[ [ táng cháo ] ]
luò chéng bié qiān , , zhǎng liù nián       
cǎo biàn shuāi háng jiàn wài , , bīng jué lǎo jiāng biān       
jiā yuè qīng xiāo , , kàn yún bái mián       
wén dào yáng jìn chéng shèng , , wéi yōu yàn
恨别古诗译文

和洛阳一别已经相距四千里,叛军的骑兵长驱直入也有五六年了。草木由青变衰,我辗转流落到剑门之外,战争阻断了归路,我客居江边渐渐老去。思念家乡,我在清宵月色下徘徊踱步;想念弟弟,我在白日看云时昏昏入眠。听说司徒李光弼近日在河阳打了胜仗,急切希望他能迅速挥师北上,直捣叛军老巢幽燕。

恨别古诗注解
  • 洛城:指洛阳。
  • 胡骑:指安史叛军的骑兵。
  • 五六年:安史之乱爆发于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年),至杜甫作此诗时,约有五六年时间。
  • 剑外:剑门关以南,这里指蜀地。
  • 兵戈阻绝:因战争而与家乡阻隔。
  • 老江边:指诗人客居在岷江边上,渐渐老去。
  • 步月:在月下徘徊。
  • 河阳近乘胜:指唐将李光弼在河阳(今河南孟县西)大破叛军。
  • 司徒:指李光弼,当时他任检校司徒。
  • 幽燕:今河北北部及辽宁一带,是安史叛军的根据地。
恨别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杜甫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在成都所作。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被迫流亡,与家人离散。此时他已流落蜀地多年,听闻官军在河阳取得胜利的消息,不禁感慨万千,于是写下这首诗,既表达了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也抒发了渴望平定叛乱、早日结束战乱的愿望。

恨别古诗赏析

首联“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以直白的语言点明了诗人与故乡的距离之远和战乱持续时间之长,给人以强烈的震撼。颔联“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描绘了诗人在蜀地漂泊的情景,草木的兴衰暗示了时光的流逝,而兵戈阻绝则道出了他无法归乡的无奈。颈联“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通过描写诗人在月夜和白日的不同行为,细腻地刻画了他对家乡和弟弟的思念之情,“步月”“看云”等动作,生动地展现了他内心的惆怅与孤寂。尾联“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则由个人的思乡之情转向对国家命运的关注,表达了诗人对官军胜利的欣喜和对尽快平定叛乱的急切期盼。整首诗情感深沉,既有对个人身世的感慨,又有对国家前途的忧虑,体现了杜甫诗歌一贯的沉郁顿挫风格。

恨别知识点

1. 诗歌体裁:这是一首七言律诗,格律严谨,对仗工整。
2. 表现手法:运用了对比、借景抒情等手法。如“洛城一别四千里”与“胡骑长驱五六年”的对比,突出了战乱的长久和诗人流离的遥远;“草木变衰行剑外”借景抒发了诗人漂泊的凄凉之感。
3. 主题思想:诗歌主题围绕思乡和盼平叛展开,既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深切思念,又体现了他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对平定叛乱的渴望。
4. 历史背景:了解安史之乱的历史背景,有助于理解诗歌中“胡骑长驱五六年”“河阳近乘胜”等内容。

恨别讲解

从诗歌的整体结构来看,首联开篇点题,用“四千里”和“五六年”两个具体的数字,强调了诗人与家乡的距离之远和战乱时间之长,为全诗奠定了深沉的情感基调。颔联承接首联,描绘了诗人在蜀地的生活状况,“草木变衰”暗示了时光的无情流逝,而“兵戈阻绝”则突出了他归乡无望的困境。颈联则深入刻画了诗人的内心世界,“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通过描写他在不同时段的行为,将思乡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尾联则是全诗的升华,诗人由个人的思乡之情联想到国家的命运,听到官军胜利的消息,急切地希望能够尽快平定叛乱,恢复国家的和平与安宁。在表现手法上,诗人善于运用对比和借景抒情的手法,使诗歌的情感更加深沉动人。例如,首联的对比突出了战乱的残酷和诗人的不幸;颔联的借景抒情则将诗人的凄凉心境融入到自然景象之中。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充分体现了杜甫诗歌的艺术魅力。

作者杜甫介绍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杜甫相关作品

义鹘行

阴崖有苍鹰,养子黑柏颠。

白蛇登其巢,吞噬恣朝餐。

雄飞远求食,雌者鸣辛酸。

力强不可制,黄口无半存。

其父从西归,翻身入长烟。

斯须领健鹘,痛愤寄所宣。

斗上捩孤影,噭哮来九天。

修鳞脱远枝,巨颡坼老拳。

高空得蹭蹬,短草辞蜿蜒。

折尾能一掉,饱肠皆已穿。

生虽灭众雏,死亦垂千年。

物情可报复,快意贵目前。

兹实鸷鸟最,急难心炯然。

功成失所往,用舍何其贤!近经潏水湄,此事樵夫传。

飘萧觉素发,凛欲冲儒冠。

人生许与分,只在顾盼间。

聊为义鹘行,永激壮士肝。

野望

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北征

北归至凤翔,墨制放往鄜州作。

皇帝二载秋,闰八月初吉。

杜子将北征,苍茫问家室。

维时遭艰虞,朝野少暇日。

顾惭恩私被,诏许归蓬荜。

拜辞诣阙下,怵惕久未出。

虽乏谏诤姿,恐君有遗失。

君诚中兴主,经纬固密勿。

东胡反未已,臣甫愤所切。

挥涕恋行在,道途犹恍惚。

乾坤含疮痍,忧虞何时毕。

靡靡逾阡陌,人烟眇萧瑟。

所遇多被伤,呻吟更流血。

回首凤翔县,旌旗晚明灭。

前登寒山重,屡得饮马窟。

邠郊入地底,泾水中荡潏。

猛虎立我前,苍崖吼时裂。

菊垂今秋花,石戴古车辙。

青云动高兴,幽事亦可悦。

山果多琐细,罗生杂橡栗。

或红如丹砂,或黑如点漆。

雨露之所濡,甘苦齐结实。

缅思桃源内,益叹身世拙。

坡陀望鄜畤,岩谷互出没。

我行已水滨,我仆犹木末。

鸱鸟鸣黄桑,野鼠拱乱穴。

夜深经战场,寒月照白骨。

潼关百万师,往者散何卒。

遂令半秦民,残害为异物。

况我堕胡尘,及归尽华发。

经年至茅屋,妻子衣百结。

恸哭松声回,悲泉共幽咽。

平生所娇儿,颜色白胜雪。

见耶背面啼,垢腻脚不袜。

床前两小女,补绽才过膝。

海图坼波涛,旧绣移曲折。

天吴及紫凤,颠倒在裋褐。

老夫情怀恶,呕泄卧数日。

那无囊中帛,救汝寒凛栗。

粉黛亦解苞,衾裯稍罗列。

瘦妻面复光,痴女头自栉。

学母无不为,晓妆随手抹。

移时施朱铅,狼藉画眉阔。

生还对童稚,似欲忘饥渴。

问事竞挽须,谁能即嗔喝。

翻思在贼愁,甘受杂乱聒。

新归且慰意,生理焉能说。

至尊尚蒙尘,几日休练卒。

仰观天色改,坐觉祆气豁。

阴风西北来,惨澹随回鹘。

其王愿助顺,其俗善驰突。

送兵五千人,驱马一万匹。

此辈少为贵,四方服勇决。

所用皆鹰腾,破敌过箭疾。

圣心颇虚伫,时议气欲夺。

伊洛指掌收,西京不足拔。

官军请深入,蓄锐何俱发。

此举开青徐,旋瞻略恒碣。

昊天积霜露,正气有肃杀。

祸转亡胡岁,势成擒胡月。

胡命其能久,皇纲未宜绝。

忆昨狼狈初,事与古先别。

奸臣竟菹醢,同恶随荡析。

不闻夏殷衰,中自诛褒妲。

周汉获再兴,宣光果明哲。

桓桓陈将军,仗钺奋忠烈。

微尔人尽非,于今国犹活。

凄凉大同殿,寂寞白兽闼。

都人望翠华,佳气向金阙。

园陵固有神,扫洒数不缺。

煌煌太宗业,树立甚宏达。

江汉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共天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江村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复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多病所需惟药物,微躯此外复何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