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 搜索 | 典籍 在线词典
诗文 | 作者 | 名句 | 成语| 文章
《点降唇》原文
朝代:宋朝 作者:林逋浏览量:173

金谷年年,乱生春色谁为主?余花落处,满地和烟雨。

又是离歌,一阕长亭暮。

王孙去,萋萋无数,南北东西路。

《点降唇》拼音版
diǎn jiàng chún
[ [ sòng cháo ] ] lín
jīn nián nián , , luàn shēng chūn shuí wéi zhǔ ? ? huā luò chù , , mǎn yān       
yòu shì , , què zhǎng tíng       
wáng sūn , , shù , , nán běi dōng 西
点降唇古诗译文

金谷园里年年生长着繁茂的野草,每到春天,谁是这片荒园的主人呢?凋零的花瓣洒落之处,整个地面都笼罩在迷蒙的烟雨之中。又响起了离别的歌声,在长亭外,暮色渐渐降临。游子远去,萋萋芳草延绵不绝,伸向那南北东西的道路。

点降唇古诗注解
  • 金谷:即金谷园,指西晋富豪石崇在洛阳建造的一座奢华园林。这里泛指荒芜的园林。
  • 乱生:指野草肆意生长。
  • 余花:残花。
  • 离歌:送别的歌曲。
  • 一阕:一首。
  • 长亭:古代路旁供行人休息和饯别的亭子。
  • 王孙:本指贵族子弟,后来也泛指游子。
  • 萋萋:形容草木茂盛的样子。
点降唇创作背景

这首词具体的创作时间难以确考。林逋一生不仕不娶,隐居于杭州西湖孤山,以种梅养鹤为乐,人称“梅妻鹤子”。他的词作多以自然景物为题材,抒发自己的闲情逸致和对人生的感慨。此词可能是他在送别友人时所作,借景抒情,表达了离别的愁绪和对人生漂泊的感慨。

点降唇古诗赏析

上阕描绘了金谷园荒芜的景象,“金谷年年,乱生春色谁为主”,以金谷园的兴衰暗示世事的无常。“余花落处,满地和烟雨”,残花飘落,烟雨迷蒙,营造出一种凄凉、伤感的氛围。下阕则直接抒发了离别的愁绪,“又是离歌,一阕长亭暮”,离歌响起,暮色降临,更增添了离别的哀愁。“王孙去,萋萋无数,南北东西路”,以萋萋芳草象征离情的绵绵不绝,游子远去,不知去向何方,进一步深化了主题。整首词情景交融,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点降唇知识点

1. 林逋是北宋著名隐逸诗人,其诗风澄澈淡远,多写西湖的优美景色,反映隐逸生活和闲适情趣。

2. “金谷园”是一个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意象,常被用来象征繁华的消逝和世事的变迁。

3. 古代诗词中常以“芳草”象征离情别绪,如《楚辞·招隐士》中“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4. “长亭”是古代送别之地的代名词,在诗词中常用来表达送别之情。

点降唇讲解

这首《点降唇》是林逋的代表作之一。从整体上看,它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和离歌的渲染,抒发了离别的愁绪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在艺术手法上,词人运用了借景抒情、象征等手法,使词的意境更加深远。上阕的景物描写为下阕的抒情做了铺垫,而下阕的抒情则进一步深化了上阕的意境。整首词语言清新自然,情感真挚深沉,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对于读者来说,通过欣赏这首词,可以感受到古代文人在送别友人时的那种复杂情感,以及他们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作者林逋介绍
林逋(967一1028)字君复,汉族,浙江大里黄贤村人(一说杭州钱塘)。幼时刻苦好学,通晓经史百家。书载性孤高自好,喜恬淡,勿趋荣利。长大后,曾漫游江淮间,后隐居杭州西湖,结庐孤山。常驾小舟遍游西湖诸寺庙,与高僧诗友相往还。每逢客至,叫门童子纵鹤放飞,林逋见鹤必棹舟归来。作诗随就随弃,从不留存。1028年(天圣六年)卒。其侄林彰(朝散大夫)、林彬(盈州令)同至杭州,治丧尽礼。宋仁宗赐谥“和靖先生”。
林逋相关作品

风水洞

平昔常闻风水洞,重山复水去无穷。

因缘偶入云泉路,林下先闻接客钟。

过芜湖县

诗中长爱杜池州,说着芜湖是胜游。

山掩肥城当北起,渡冲官道向西流。

风稍樯碇网初下,雨摆鱼薪市未收。

更好两三僧院舍,松衣石发斗山幽。

虢略秀才以七言四韵诗为寄辄敢酬和幸惟采览

本无高亮似阳城,但爱松风入耳声。

五亩自开林下隐,一尊聊敌世间名。

交谈不远樵农客,弄翰慵夸子墨卿。

异日青冥肯回顾,夫君门族旧和羹。

葑山

淤泥肥黑稻秧青,阔盖深流旋旋生。

擬倩湖君书版籍,水仙今佃老农耕。

耿济口舟行

环回几合似江干,刺眼诗幽尽状难。

沙嘴半平春晚湿,水痕无底照秋宽。

老霜蒲苇交千刃,怕雨凫鸥着一攒。

擬就孤峰寄蓑笠,旧乡渔业久凋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