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
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
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云儿淡薄,风儿轻柔,将近中午的时光。我在花丛柳林间穿行,经过了前面的河流。当时的人不理解我内心的快乐,还以为我是在效仿少年人偷闲游乐。
这首诗是宋代思想家、教育家程颢春日郊游时所作。程颢是北宋理学的奠基者之一,他在政治上反对王安石变法,于熙宁二年(1069 年)被罢官。此后,他便在洛阳讲学授徒。这首诗可能是他在洛阳附近春日郊游时的即兴之作,体现了他在闲适生活中的心境。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风和日丽的春日图景,诗人在云淡风轻的天气里,漫步于花丛柳林间,享受着大自然的美好。前两句“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勾勒出春日的美景,给人以清新自然之感。后两句“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则笔锋一转,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不被理解。诗人的快乐并非表面的游玩之乐,而是一种对自然、对人生的深刻感悟,但当时的人却无法理解,以为他只是在像少年人一样偷闲游玩。整首诗意境优美,情感真挚,既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又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孤独和对人生的思考。
1. 作者程颢是北宋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洛学”代表人物,与弟弟程颐并称“二程”,他们的学说后来为朱熹所继承和发展,世称“程朱学派”。
2. 这首诗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通过描绘春日的美景来表达自己的心境。
3. 诗句中的“云淡风轻”“傍花随柳”等词语,生动地描绘了春日的景象,成为了后世常用的成语。
同学们,我们来学习这首《春日》。首先,我们看到诗的前两句“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这就像一幅美丽的画卷展现在我们眼前。云很淡,风很轻,时间已经快到中午了,诗人在花丛和柳树之间漫步,还经过了前面的河流。这让我们感受到了春天的美好和生机勃勃。
然后看后两句“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这里诗人有一点点小感慨,当时的人不明白他心里的快乐,还以为他是在像小孩子一样偷懒玩耍。其实啊,诗人的快乐是来自于他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他在这美好的春光里,感受到了一种宁静和满足。
从这首诗中,我们不仅可以欣赏到春天的美景,还能体会到诗人内心的情感。同时,我们也要学习诗人用心去感受生活,从大自然中发现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