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 搜索 | 典籍 在线词典
诗文 | 作者 | 名句 | 成语| 文章
《春日》原文
朝代:宋朝 作者:程颢浏览量:128

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

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春日》拼音版
chūn
[ [ sòng cháo ] ] chéng hào
yún dàn fēng qīng jìn tiān , , bàng huā suí liǔ guò qián chuān       
shí rén shí xīn , , jiāng wèi tōu xián xué shǎo nián
春日古诗译文

云儿淡薄,风儿轻柔,将近中午的时光。我在花丛柳林间穿行,经过了前面的河流。当时的人不理解我内心的快乐,还以为我是在效仿少年人偷闲游乐。

春日古诗注解
  • 云淡风轻:微风轻拂,浮云淡薄,形容天气晴好。
  • 午天:中午。
  • 傍花随柳:傍随于花柳之间。傍,靠近,依靠。随,沿着。
  • :河流。
  • 时人:当时的人。
  • :我。
  • 将谓:就以为。将,乃,于是,就。谓,以为。
春日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宋代思想家、教育家程颢春日郊游时所作。程颢是北宋理学的奠基者之一,他在政治上反对王安石变法,于熙宁二年(1069 年)被罢官。此后,他便在洛阳讲学授徒。这首诗可能是他在洛阳附近春日郊游时的即兴之作,体现了他在闲适生活中的心境。

春日古诗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风和日丽的春日图景,诗人在云淡风轻的天气里,漫步于花丛柳林间,享受着大自然的美好。前两句“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勾勒出春日的美景,给人以清新自然之感。后两句“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则笔锋一转,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不被理解。诗人的快乐并非表面的游玩之乐,而是一种对自然、对人生的深刻感悟,但当时的人却无法理解,以为他只是在像少年人一样偷闲游玩。整首诗意境优美,情感真挚,既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又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孤独和对人生的思考。

春日知识点

1. 作者程颢是北宋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洛学”代表人物,与弟弟程颐并称“二程”,他们的学说后来为朱熹所继承和发展,世称“程朱学派”。

2. 这首诗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通过描绘春日的美景来表达自己的心境。

3. 诗句中的“云淡风轻”“傍花随柳”等词语,生动地描绘了春日的景象,成为了后世常用的成语。

春日讲解

同学们,我们来学习这首《春日》。首先,我们看到诗的前两句“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这就像一幅美丽的画卷展现在我们眼前。云很淡,风很轻,时间已经快到中午了,诗人在花丛和柳树之间漫步,还经过了前面的河流。这让我们感受到了春天的美好和生机勃勃。

然后看后两句“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这里诗人有一点点小感慨,当时的人不明白他心里的快乐,还以为他是在像小孩子一样偷懒玩耍。其实啊,诗人的快乐是来自于他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他在这美好的春光里,感受到了一种宁静和满足。

从这首诗中,我们不仅可以欣赏到春天的美景,还能体会到诗人内心的情感。同时,我们也要学习诗人用心去感受生活,从大自然中发现美好。

作者程颢介绍
程颢(1032-1085), 北宋哲学家、教育家、北宋理学的奠基者。字伯淳,学者称明道先生。洛阳(今属河南)人。神宗朝任太子中允监察御史里行。反对王安石新政。提出“天者理也”和“只心便是天,尽之便知性”的命题,认为“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义礼知信皆仁也”,识得此理,便须“以诚敬存之”(同上)。倡导“传心”说。承认“天地万物之理,无独必有对”。程颢学说在理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后来为朱熹所继承和发展,世称程朱学派。其亲撰及后人集其言论所编的著述书籍,收入《二程全书》。
程颢相关作品

洗涤炎埃宿雨晴,井梧一叶报秋声。

气从缇室葭莩起,风向白蘋洲渚生。

百叶盆榴照眼明,桐阴初密暑犹青。

深深重幕度香缕,寂寂高堂闻燕声。

和家君早寒之什

满地清霜结晓寒,平明飞霰洒柴关。乍凭酒力温肌骨,陡觉风威著面颜。

闾里相呼泥北户,牛羊收牧下前山。急须趁日藏薪炭,冻后高枝不易攀。

春日偶成

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

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游月殿

月坡堤上四徘徊,北有中天百尺台。

万物已随秋气改,一樽聊为晚凉开。

水心云影闲相照,林下泉声静自来。

世事无端何足计,但逢佳节约重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