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多雄风,四顾浩茫茫。
落日下平地,萧萧人影长。
抚剑起巡酒,悲歌慨以慷。
束发远行游,转战在四方。
天地苟不毁,离合会有常。
车尘灭远道,道远安可忘。
沙漠多雄风,四顾浩茫茫。
落日下平地,萧萧人影长。
抚剑起巡酒,悲歌慨以慷。
束发远行游,转战在四方。
天地苟不毁,离合会有常。
车尘灭远道,道远安可忘。
沙漠之中常常有强劲的风,向四周望去,是一片广阔无垠的景象。落日缓缓地落到了平地上,风声中,人的影子被拉得长长的。我手抚宝剑,起身巡行劝酒,慷慨激昂地唱起悲歌。我年少时就远离家乡外出游历,在四方辗转征战。只要天地不毁灭,人们的分离和聚合就会有其规律。车马扬起的尘土掩盖了远方的道路,可这遥远的路途又怎么能让人忘怀呢。
谭嗣同生活在晚清时期,国家面临着内忧外患的严峻局面。他年少时就胸怀壮志,渴望为国家和民族做出贡献,常常游历四方,结交豪杰。这首《河梁吟》可能创作于他外出游历或征战的途中,反映了他在广阔天地间的豪情壮志以及对人生离合的感慨。
诗的开篇描绘了沙漠中风起云涌、广袤无垠的景象,营造出一种雄浑壮阔的氛围,为全诗奠定了豪迈的基调。“落日下平地,萧萧人影长”,通过对落日和人影的描写,不仅展现了沙漠黄昏的苍茫景色,也暗示了诗人孤独的心境。“抚剑起巡酒,悲歌慨以慷”,生动地刻画了诗人手抚宝剑、慷慨悲歌的形象,表现出他的壮志豪情和对现实的感慨。
“束发远行游,转战在四方”,交代了诗人的人生经历,突出了他年少有为、闯荡四方的豪迈气概。“天地苟不毁,离合会有常”,体现了诗人对人生离合的豁达态度,认为这是自然的规律。最后“车尘灭远道,道远安可忘”,以车马扬起的尘土掩盖远方道路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远方、对人生旅程的深刻铭记,即使路途遥远也难以忘怀。
1. 谭嗣同是晚清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维新志士,他为了推动中国的近代化改革,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是“戊戌六君子”之一。
2. “河梁”在古代诗词中常与离别相关,如李陵《与苏武诗三首》中有“携手上河梁,游子暮何之”的诗句。
3. 束发在古代是男子成童的标志,一般指十五岁左右。
这首诗整体上气势磅礴,情感真挚。诗人通过对沙漠景象的描写和自身经历的叙述,抒发了自己的豪情壮志和对人生的思考。从文学角度看,诗中运用了生动的描写手法,如对沙漠风光、人物动作和心境的刻画,使诗歌具有很强的画面感和感染力。从思想内涵方面,它体现了谭嗣同积极向上、勇于担当的精神品质,以及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对人生价值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