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 搜索 | 典籍 在线词典
诗文 | 作者 | 名句 | 成语| 文章
《南柯子》原文
朝代:宋代 作者:王炎浏览量:407

山冥云阴重,天寒雨意浓。

数枝幽艳湿啼红。

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

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

人间辛苦是三农。

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南柯子》拼音版
nán
[ [ sòng dài ] ] wáng yán
shān míng yún yīn zhòng , , tiān hán nóng       
shù zhī yōu yàn shī 湿 hóng       
wéi huā chóu chàng duì dōng fēng       
suō cháo cháo chū , , gōu chéng chù chù tōng       
rén jiān xīn shì sān nóng       
yào shuǐ wàng nián fēng
南柯子名家点评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所所长刘尊明:作者曾几任地方官,对农民的生活与情感比较熟悉和了解,时而形诸篇咏。这首词即描写农村风物和春耕景象。开篇即抓住山乡自然特征,描绘出一幅云阴雨浓、野花啼红的山村春雨图。继而又写出自然景物在不同人物身上所产生的不同反应,对不关心民生疾苦,只知惜花惆怅的文人墨客致以微词,而以赞羡的笔调描绘出一幅山乡农夫不辞劳苦、冒雨春耕的生动场景,同时也以深切关怀之情反映了农民的希求与愿望。全词写景如画,并善于通过生动形象的画面来抒情寄意。在唐宋词中,描写农村生活题材的作品并不多,此篇在同类题材的作品中堪称佳制。(《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分类集成》)
  人民文学出版社古典文学编辑室编辑刘文忠《宋词精品选释》:此词描写了农家的劳动生活,反映了他们不避风雨终年劳作的辛苦,以及对丰年的期望。词人一扫惜花伤春情怀,而把视线转向苍生,在宋词中实不可多得。风格与感情都是质朴的。
  中华诗词学会会员高建中:此词不取艳辞,不贵用事,下字用语亦颇经意,如“幽艳湿啼红”写花在雨意浓阴中的颜色神态就相当生动。不过,总的说来,全篇语多直寻,含蕴稍欠。(《宋词鉴赏辞典》)

南柯子注解

  ①南柯子:词牌名,唐教坊曲名。又名《春宵曲》《十爱词》《南歌子》《水晶帘》《风蝶令》《宴齐山》《梧南柯》《望秦川》《碧窗梦》等,后用为词牌。双调五十二字,前后片相同。两片末句均九字,句法上二下七,与《相见欢》末句相同。
  ②山冥:山色昏暗。
  ③幽艳:在暗处的花。啼红:花朵上逐渐聚成水珠,像噙着眼泪。
  ④沟塍(chéng):农田的水沟和田埂。塍:田间的土埂子。
  ⑤三农:指一年中的三次农忙,即春耕、夏耘、秋收。

南柯子译文

  山色昏暗,阴云重重,天气寒冷,雨意浓浓。几枝幽静红艳的花朵上沾着晶莹的水珠,犹如少女眼中含着泪珠。不要为了惜花而惆怅地对着东风。
  农人们披着蓑衣戴着斗笠天天清早就出门,田里的沟渠和田埂八达四通。人世间最辛苦的是春耕、春种、秋收,要犁透了田,灌足了水,盼望有一个丰收的收成。

南柯子创作背景

 这首词的具体创作年代已不详。王炎生于南宋前期,这个时代词的写作主要用途已经不是拿去歌唱了,还是字字写男女闺房语软意弱的词作,这是他无法容忍的。但他又不认为同期的辛弃疾豪言壮语之可贵,却提倡曲近人情、婉转妩媚之作,可能是出于保持词的本性的目的。王炎是实现他词学主张的词人,其词诵读起来婉转动听,又并非写男女之情的语软意弱。这首《南柯子》,则是描写农民生产劳动的词作,很好地表现了他的词风。这首词大概也是王炎晚年退居家乡时所作。

南柯子赏析

  上片,描写农村秀丽的风光。前三句:“山冥云阴重,天寒雨意浓。数枝幽艳湿啼红。”彤云密布,山色阴暗,天下着潆漾的细雨。花朵上,水气聚成了晶莹的水珠,像是少女眼睛里含着泪珠,夺眶欲出,令人十分爱怜。描绘出了令人欣喜的雨前征象;山色昏暗,浓云密布,气温骤降,使吹面不寒的杨柳风也带有了寒意。这里的布景设色,全为降雨作铺垫。春日是百花盛开的季节,在“云阴重”、“雨意浓”的特殊自然环境下,那艳丽夺目的花儿也呈斑出色沉光暗的特异风采。“数枝幽艳湿啼红”,词人摄取了这样一个特写镜头,十分形象地描绘出一幅山雨欲来风满楼的田园风景图。写花极具特色,突出了气候特征对花之色彩的影响,显得非常妥贴、形象。而且运用拟人化的手法,勾勒出浓重的水气中花之情态。雾气凝聚的水珠,在花瓣间滚动,闪烁着微弱的光亮,与那含颦娇啼、珠泪莹莹,顾盼生辉的香闺少女相似。赋予静态的花以生命的活力,很自然地引出下句“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但是,词人并没有完全被这迷人的田园风光所陶醉。他把笔锋一转,奉劝人们“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不要因为风风雨雨摧残着美丽的花朵,而愁怅满怀,作无病呻吟。绘景生动形象,抒情真切幽邃。短短二十六个字,三平韵,却跌宕起伏,清新自然,从而为下片作了很好的铺垫。
  下片,用同一格式,重填一片,描绘出农民在田间生产劳动的情景。过片“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戴着蓑笠的农民。天天清晨早出。他们的足迹踏遍了田间泥泞的沟渠和田埂。然而,“人间辛苦是三农”。春耕、春种、秋收,是农民们一年中最辛苦的三个季节。结句点题:“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农民们终年辛劳,犁透了田,灌足了水,盼望有一个丰收的年成。他们是没有闲情逸致去赏花、怜花、惜花的。写出了降雨前农民的普遍心理,与临风惆怅的士大夫恰形成鲜明对照。这一现象说明,哪怕是对自然气候的正常变化,生活在不同阶层的人们所产生的心理情感也会各不相同。前后片上下呼应,表现了作者与劳动人民息息相通的思想感情。整首词,语言通俗,明白如话,表达了清淡馨新的意境,质朴健康的情感。
  起首两句对仗,“冥”、“重”、“寒”、“浓”,写出了春雨季节的郊野景象。“数枝”句添以特写,生动地描绘出雨中花朵珠泪盈盈的风姿。然而作者意不在赏花,“莫为”二字一跌,为下片的主旨拓出地步。过片一组对仗,笔触直接伸向农田。尽管风雨不止,农民们仍然蓑衣笠帽,下田耕作,将田埂沟渠整理得井井有条。这一景象使作者感慨万分,“人间”两句即是将心比心的肺腑之言。“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水足”与上片的雨季描写遥相呼应,而全句的思想境界,却高出“惜花惆怅对东风”的无病呻吟何止万万。全篇意境清新自然,感情质朴健康。作为一名封建文人,能摆脱春景词风花雪月的俗套,正面表现农村生产与农民生活,是颇为难能可贵的。

作者王炎介绍
王炎(1137——1218)字晦叔,一字晦仲,号双溪,婺源(今属江西)人。一生著述甚富,有《读易笔记》、《尚书小传》、《礼记解》、《论 语解》、《孝圣解》、《老子解》、《春秋衍义》、《象数稽疑》、《禹贡辨》等,《全宋词》第 三册录其词五十二首。事迹见胡升《王大监传》(《新安文献志》卷六九)、 《宋史翼》卷二四,参《南宋馆阁续 录》卷八、九。
王炎相关作品

九月到白石先妣茔所

不瞻宰木过三年,霜露凄凉倍怆然。

马鬣但惊荒宿草,龟趺未办表新阡。

平生钟釜空遗恨,旧物桮棬半不传。

鸿雁差池风雨急,吞声清泪彻黄泉。

九月二十九日到思溪庄避人事十月初四日过生·零

人事有酬酢,山居方寂寥。

三时缠宿疾,十月见生朝。

瘦骨添绵护,枯肠怯酒浇。

为予歌一曲,亦足慰无聊。

九日陪杨秘监游真珠园属炎赋诗

珍重蓬莱老,携壶领客来。

湖山蜀画笥,风物献诗材。

素发难重染,黄花有再开。

莫忧身外事,且覆掌中杯。

九日登宝叔塔同游者杨大著李校书冯正字曾著

湖边老石立巨鳌,背负浮图千尺高。

升高望远天界阔,海山江树皆秋毫。

蓬莱藏室极清静,虽有暇日无游遨。

不应令节亦虚度,特为萸菊觞新醪。

樽前一笑岂易得,身涉百忧今二毛。

兹游回首便陈迹,事如逝水流滔滔。

明年九日定何许,未用感慨增烦劳。

半生随牒落州县,莫年结绶来神皋。

久雨而雪

两港水争长,四山云未归。

忽闻雷虺虺,翻见雪霏霏。

蜡屐老难出,竹炉谁共围。

金乌无恙否,何事隐明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