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 搜索 | 典籍 在线词典
诗文 | 作者 | 名句 | 成语| 文章
《题情尽桥》原文
朝代:唐朝 作者:雍陶浏览量:158

从来只有情难尽, 何事名为情尽桥。

自此改名为折柳, 任他离恨一条条。

《题情尽桥》拼音版
qíng jìn qiáo
[ [ táng cháo ] ] yōng táo
cóng lái zhī yǒu qíng nán jìn , ,        shì míng wéi qíng jìn qiáo       
gǎi míng wéi shé liǔ , ,        rèn hèn tiáo tiáo
题情尽桥古诗译文

自古以来只有感情难以断绝,为什么这座桥却叫做“情尽桥”呢?从现在起就把它改名为“折柳桥”,任那离情别恨如柳丝般一条条地缠绕着人们吧。

题情尽桥古诗注解
  • 情难尽:指感情难以断绝。
  • 情尽桥:在四川省简阳县城外。
  • 折柳: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因此“折柳”常象征离别。
  • 离恨:离别的愁恨。
题情尽桥创作背景

雍陶在任简州刺史时,有次出门送客到城外的情尽桥,问起桥名的由来,随从说是“送迎之地止此”。雍陶听后,很不以为然,他认为人们送别时的感情岂会在这里截止,于是在桥柱上题了“折柳桥”三字,并写下了这首诗。

题情尽桥古诗赏析

这首诗构思新颖,饶有情趣。诗人从“情尽桥”的桥名生发联想,以质问的语气开篇,对“情尽”之名提出质疑,引发读者的思考。接着,诗人别出心裁地将桥名改为“折柳”,使无情之物带上了浓浓的离情别绪。“任他离恨一条条”一句,将抽象的离恨具象化,生动地表现了离别的愁苦和无奈,给人以深刻的印象。整首诗语言简洁明快,却蕴含着丰富的情感,体现了诗人对离情别绪的独特感悟。

题情尽桥知识点

1. 古代有折柳送别的习俗,因为“柳”与“留”谐音,折柳相赠表示挽留之意。

2. 诗歌中常常运用谐音、双关等修辞手法来增强表达效果。

3. 诗人可以通过对事物名称的改动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

题情尽桥讲解

这首诗以桥名为切入点,巧妙地表达了诗人对离情别绪的深刻理解。诗的前两句通过反问的方式,否定了“情尽桥”这个名称的合理性,强调了感情的绵长无尽。后两句则通过改名的举动,将抽象的情感与具体的事物联系起来,使读者更容易感受到离别的悲伤。诗人的这种创作手法,不仅展现了他的文学才华,也让我们看到了他对生活中细微事物的敏锐观察力和独特的思考方式。在学习这首诗时,我们可以体会到诗歌的魅力在于它能够用简洁的语言表达深刻的情感,同时也能从中了解到古代文化中的一些习俗和传统。

作者雍陶介绍
雍陶(805─?)。字国钧,成都(今四川成都市)人。出身贫寒。文宗大和八年(834)登进士第,曾任侍御史。大中六年(852),授国子毛诗博士。大中八年(854),出任简州(今四川简阳县)刺史,世称雍简州。一年曾多次穿三峡,越秦岭,在江南、塞北许多地方游历过,写过不少纪游诗。后辞官闲居,养疴傲世。不知所终。工诗。与王建、贾岛、姚合、章孝标等交往唱合。其诗多旅游题咏、送别寄赠之作,擅长律诗和七绝。《全唐诗》录存其诗一百三十一首,编为一卷。《全唐文》录存其文二篇。
雍陶相关作品

感兴

贫女貌非丑,要须缘嫁迟。

还似求名客,无媒不及时。

山行

野花幽鸟几千般,头白山僧遍识难。

世上游人无复见,一生唯向画图看。

苦寒

今年无异去年寒,何事朝来独忍难。

应是渐为贫客久,锦衣著尽布衣单。

自述

万事谁能问,一名犹未知。

贫当多累日,闲过少年时。

灯下和愁睡,花前带酒悲。

无谋常委命,转觉命堪疑。

秋怀

古槐烟薄晚鸦愁,独向黄昏立御沟。

南国望中生远思,一行新雁去汀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