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潭州红梅人绕湘皋月坠时。
斜横花树小,浸愁漪。
一春幽事有谁知?东风冷,香远茜裙归。
鸥去昔游非。
遥怜花可可,梦依依。
九疑云杳断魂啼。
相思血,都沁绿筠枝。
赋潭州红梅人绕湘皋月坠时。
斜横花树小,浸愁漪。
一春幽事有谁知?东风冷,香远茜裙归。
鸥去昔游非。
遥怜花可可,梦依依。
九疑云杳断魂啼。
相思血,都沁绿筠枝。
人在湘江岸边环绕,月亮正缓缓落下。横斜的梅树枝条瘦小,静静地倒映在饱含忧愁的涟漪中。这一整个春天的清幽韵事,又有谁能知晓呢?东风带着料峭的寒意,那梅花的香气随着远去的茜裙渐渐消散。
沙鸥已经飞走,昔日的游赏胜地也已面目全非。只能遥遥怜惜那娇艳的梅花,在梦境中萦绕不去。九疑山云雾缥缈,令人黯然断魂。那无尽的相思血泪,似乎都沁入了青青的竹枝之中。
这首词是姜夔在潭州(今湖南长沙)游玩时所作。姜夔一生未仕,四处漂泊,其词作多抒发个人身世之感和相思之情。潭州红梅触发了他的情思,使他写下了这首咏物词。当时他可能是触景生情,回忆起往昔的恋情或感慨自身的境遇,于是借红梅来寄托自己的情感。
这首《小重山令》是姜夔咏物词中的佳作。词中以红梅自喻,将个人的身世之感、相思之愁融入到对红梅的描写之中。上阕描绘了红梅在湘江边的清幽环境,“斜横花树小,浸愁漪”,不仅写出了红梅的形态,更赋予了它人的愁绪。“东风冷,香远茜裙归”,以景结情,含蓄地表达了对逝去恋情的怀念。
下阕则笔锋一转,由眼前的红梅联想到昔日的游赏,“鸥去昔游非”,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物是人非的感慨。“遥怜花可可,梦依依”,进一步抒发了对红梅的怜惜和思念之情。最后以“九疑云杳断魂啼。相思血,都沁绿筠枝”作结,将相思之愁推向极致,想象奇特,意境深远。
整首词托物言志,借红梅抒发了自己的身世之感和相思之愁,情感真挚,意境清幽,体现了姜夔词清空骚雅的艺术风格。
1. 姜夔(约1155—约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南宋文学家、音乐家。其词多写个人身世飘零和相思离别之苦,风格清空骚雅,对后世词坛影响深远。
2. 《小重山令》,词牌名,又名《小重山》《柳色新》等。双调五十八字,上下片各四句、四平韵。
3. 咏物词是宋代词坛的重要组成部分,词人往往借咏物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和志向。姜夔的咏物词尤其注重意境的营造和情感的含蓄表达。
4. 九疑山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名山,与舜帝的传说密切相关。在中国文化中,九疑山常常象征着思念和愁绪。
这首词是姜夔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古代咏物词中的经典之作。词中红梅不仅是自然景物的描写对象,更是词人情感的寄托和象征。
上阕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红梅在湘江边的夜景。“人绕湘皋月坠时”,点明了时间和地点,营造出一种清幽寂寥的氛围。“斜横花树小,浸愁漪”,将红梅的形态与江水的涟漪相结合,赋予了红梅以人的愁绪。这里的“愁”,既是红梅的愁,也是词人的愁。“一春幽事有谁知?”一句反问,道出了词人内心的孤独和寂寞。“东风冷,香远茜裙归”,以景结情,含蓄地表达了对逝去恋情的怀念。东风的寒冷,暗示了词人内心的凄凉;红梅的香气渐渐远去,象征着美好的事物已经消逝。
下阕则由眼前的红梅联想到昔日的游赏。“鸥去昔游非”,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物是人非的感慨。沙鸥已经飞走,昔日的游赏胜地也已面目全非,只剩下词人独自一人面对这凄凉的景象。“遥怜花可可,梦依依”,进一步抒发了对红梅的怜惜和思念之情。词人遥想那娇艳的红梅,在梦境中萦绕不去,可见其对红梅的喜爱和思念之深。“九疑云杳断魂啼。相思血,都沁绿筠枝”,以奇特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将相思之愁推向极致。九疑山云雾缥缈,令人黯然断魂;那无尽的相思血泪,似乎都沁入了青青的竹枝之中。这里的“绿筠枝”,不仅是对红梅生长环境的描写,更是象征着词人坚贞不渝的爱情和高尚的品格。
整首词以红梅为线索,将个人的身世之感、相思之愁与自然景物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意境清幽,情感真挚。姜夔在词中运用了比喻、象征、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使红梅的形象更加生动鲜明,也使词人的情感表达更加含蓄深沉。这首词体现了姜夔词清空骚雅的艺术风格,对后世词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梁州、转关绿腰、醉吟商湖渭州、历弦薄媚也。
予每念之。
辛亥之夏,予谒杨廷秀丈於金陵邸中,遇琵琶工,解作醉吟商湖渭州,因求得品弦法,译成此谱,实双声耳又正是春归,细柳暗黄千缕。
暮鸦啼处。
梦逐金鞍去。
一点芳心休诉。
琵琶解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