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 搜索 | 典籍 在线词典
诗文 | 作者 | 名句 | 成语| 文章
《西施》原文
朝代:唐朝 作者:罗隐浏览量:170

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

《西施》拼音版
西 shī
[ [ táng cháo ] ] luó yǐn
jiā guó xìng wáng yǒu shí , , rén yuàn 西 shī
西施古诗译文

国家的兴盛与衰亡自有其时间规律,吴国人何必埋怨是西施使他们国家灭亡呢?

西施古诗注解
  • 家国:国家。
  • 兴亡:兴盛和衰亡。
  • 自有时:自然有它的时机。
  • 何苦:何必,为什么要。
  • 西施:春秋时期越国美女,越王勾践将她献给吴王夫差,传说她的美貌迷惑了夫差,导致吴国灭亡。
西施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罗隐针对“女人祸水”这一传统观念而创作的。在古代,当一个国家灭亡时,人们常常将责任归咎于女性,尤其是那些美貌的女子,西施就被认为是导致吴国灭亡的罪魁祸首。罗隐对此持有不同看法,他通过这首诗表达了自己对历史事件的独特见解。

西施古诗赏析

这首诗立意新奇,议论精辟。首句“家国兴亡自有时”,直接点明国家的兴衰是有其自身规律的,并非人力所能左右。这一观点具有朴素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体现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洞察。第二句“吴人何苦怨西施”,则是对传统观念的有力反驳。诗人认为,吴国的灭亡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不能简单地将责任推到西施一个女子身上。这种观点不仅为西施正名,也反映了诗人敢于质疑传统、追求真理的精神。

西施知识点

1. 罗隐是唐代诗人,其诗作多以讽刺现实、议论时事见长。

2. “女人祸水”是一种传统的封建观念,认为女性的美貌和行为会导致国家的灭亡或社会的动荡。

3. 这首诗运用了议论的手法,通过简洁有力的语言表达了深刻的思想。

西施讲解

罗隐的这首《西施》,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思想,打破了人们对历史的常规认知。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人们普遍将吴国的灭亡归咎于西施,认为她是红颜祸水。然而,罗隐却能跳出这种传统观念的束缚,从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出发,指出国家的兴亡自有其内在的原因,不能简单地将责任归咎于某一个人。这不仅需要敏锐的洞察力,更需要勇气和担当。

从写作手法上看,这首诗短小精悍,却蕴含着巨大的力量。诗人以议论入诗,直接表明自己的观点,没有过多的铺垫和渲染,却能让读者感受到强烈的震撼。这种简洁明快的风格,正是罗隐诗歌的特色之一。

对于我们来说,这首诗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它提醒我们在看待历史和现实问题时,要保持客观、理性的态度,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要深入探究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规律。同时,我们也要敢于质疑传统观念,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这样才能不断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作者罗隐介绍
罗隐(833-909),字昭谏,新城(今浙江富阳市新登镇)人,唐代诗人。生于公元833年(太和七年),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编其文为《谗书》,益为统治阶级所憎恶,所以罗衮赠诗说:“谗书虽胜一名休”。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总共考了十多次,自称“十二三年就试期”,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黄巢起义后,避乱隐居九华山,光启三年(公元887年),55岁时归乡依吴越王钱镠,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公元909年(五代后梁开平三年)去世,享年77岁。
罗隐相关作品

韩信庙

剪项移秦势自雄,布衣还是负深功。

寡妻稚女俱堪恨,却把余杯奠蒯通。

过废江宁县(王昌龄曾尉此县)

县前水色细鳞鳞,一为夫君吊水滨。

漫把文章矜后代,可知荣贵是他人。

莺偷旧韵还成曲,草赖馀吟尽解春。

我亦有心无处说,等闲停棹似迷津。

贵游

馆陶园外雨初晴,绣毂香车入凤城。

八尺家僮三尺箠,何知高祖要苍生。

芳树

细萼慢逐风,暖香闲破鼻。

青帝固有心,时时漏天意。

去年高枝犹堕地,今年低枝已憔悴。

吾所以见造化之权,变通之理,春夏作头,秋冬为尾,循环反覆无终已。

人生长短同一轨,若使威可以制,力可以止,则秦皇不肯敛手下沙丘,孟贲不合低头入蒿里。

伊人强猛犹如此,顾我劳生何足恃。

但愿我开素袍,倾绿蚁,陶陶兀兀大醉于清宵白昼间,任他上是天,下是地。

甘露寺看雪上周相公(一本题上有润州二字)

筛寒洒白乱溟濛,祷请功兼造化功。

光薄乍迷京口月,影交初转海门风。

细黏谢客衣裾上,轻堕梁王酒醆中。

一种为祥君看取,半禳灾沴半年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