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倚不胜春。
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倚不胜春。
在灞河岸上,晴天的时候送别之事频繁发生,垂柳相互依偎,好像不胜春日的娇柔。
唐朝时,灞桥一带植柳很多,而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因此灞桥柳就和离别紧密联系在一起。罗隐在灞岸看到人们频繁送别,又看到依依垂柳,便有感而发创作了这首诗。
诗的首句“灞岸晴来送别频”,点明了地点是灞岸,时间是晴天,同时强调了送别之事的频繁,营造出一种离别的氛围。第二句“相偎相倚不胜春”,将垂柳拟人化,写出了柳枝相互依偎的娇柔之态,既描绘出春日柳色的美好,又暗示了离人之间的难舍之情。诗人借景抒情,以柳之娇柔衬托离别的伤感,使诗歌更具感染力。
1. 古人折柳送别的习俗:“柳”与“留”谐音,折柳有挽留之意,所以在古代送别时,人们常折柳相赠。
2. 灞桥:是中国古代著名的送别之地,很多文人墨客在此留下了与离别相关的诗词。
这首诗短短两句,却意味深长。诗人从现实场景出发,将送别时的情景与柳的姿态相结合。灞岸的频繁送别,让人感受到离别的愁绪,而柳枝的相偎相倚,又给人一种柔弱、依恋的感觉。这种情景交融的写法,使读者能深刻体会到离别的伤感和不舍。同时,也让我们了解到古代文化中折柳送别的传统习俗,感受到古人在表达情感时的细腻和含蓄。
细萼慢逐风,暖香闲破鼻。
青帝固有心,时时漏天意。
去年高枝犹堕地,今年低枝已憔悴。
吾所以见造化之权,变通之理,春夏作头,秋冬为尾,循环反覆无终已。
人生长短同一轨,若使威可以制,力可以止,则秦皇不肯敛手下沙丘,孟贲不合低头入蒿里。
伊人强猛犹如此,顾我劳生何足恃。
但愿我开素袍,倾绿蚁,陶陶兀兀大醉于清宵白昼间,任他上是天,下是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