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吹声如隔彩霞,不知墙外是谁家?重门深锁无寻处,疑有碧桃千树花。
凤吹声如隔彩霞,不知墙外是谁家?重门深锁无寻处,疑有碧桃千树花。
笙声如隔着彩霞从天上传来,不知墙外究竟是哪一家。重重大门紧锁无处寻觅,但心中却疑惑着是否有千树碧桃正盛开。
此诗具体创作时间不详。从诗的内容来看,诗人偶然听到邻家传来的笙声,被其美妙所吸引,从而创作了这首诗。它反映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敏锐感知和追求。在唐代,文人雅士之间的音乐交流和欣赏较为普遍,这首诗可能就是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诞生的。
这首诗通过描写诗人听笙的感受,营造出一种空灵、美妙的意境。首句“凤吹声如隔彩霞”,以“彩霞”比喻笙声,生动地表现出笙声的缥缈、虚幻,仿佛来自天上。第二句“不知墙外是谁家”,则透露出诗人对吹奏者的好奇和寻觅之情。第三句“重门深锁无寻处”,进一步强调了寻找吹奏者的困难,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末句“疑有碧桃千树花”,由笙声联想到仙境中的碧桃千树花,将听觉感受转化为视觉形象,拓展了诗歌的意境,给人以丰富的想象空间。整首诗虚实结合,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1. 郎士元是唐代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其诗多酬赠送别之作,擅长五律。
2. “凤吹”这一典故源于古代神话传说,在文学作品中常用来形容美妙的音乐。
3. 诗中运用了比喻和联想的修辞手法,将笙声比作彩霞,由笙声联想到碧桃千树花,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这首《听邻家吹笙》短小精悍却韵味十足。诗人以听笙这一日常小事为切入点,却能写出如此美妙的诗篇。从写作手法上看,诗的前两句是实写,描绘了诗人听到笙声时的直观感受和对吹奏者的好奇。后两句则是虚写,通过想象构建出一个美丽的仙境,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奇幻的世界。在情感表达上,诗人对美妙笙声的赞美和对未知吹奏者的向往之情溢于言表。它让我们感受到了唐代诗歌的魅力,以及古人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的细腻感知和独特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