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 搜索 | 典籍 在线词典
诗文 | 作者 | 名句 | 成语| 文章
《夜雪》原文
朝代:唐朝 作者:白居易浏览量:509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间折竹声。

《夜雪》拼音版
xuě
[ [ táng cháo ] ] bái
qīn zhěn lěng , , jiàn chuāng míng       
shēn zhī xuě zhòng , , shí jiān shé zhú shēng
句解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天气寒冷,人在睡梦中被冻醒,惊讶地发现盖在身上的被子已经有些冰冷。疑惑之时,抬眼望去,只见窗户被映得明亮亮的。开篇先从触觉(冷)写起,再转到视觉(明)。“冷”字,暗点出落雪已多时。一般来讲,雪初落时,空中的寒气全被水汽吸收以凝成雪花,气温不会骤降,待到雪大,才会加重寒意。“讶”字,也是在写雪。人之所以起初浑然不觉,待寒冷袭来才忽然醒悟,皆因雪落地无声。这就于“寒”之外写出雪的又一特点,正如陶渊明写雪名句所谓“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

  这两句是写人的所感所见,虽全用侧写,却扣题很紧。感到“衾枕冷”正说明夜来人已拥衾而卧,从而点出是“夜雪”。“复见窗户明”,从视觉的角度进一步写夜雪。夜深却见窗明,正说明雪下得大、积得深,是积雪的强烈反光给暗夜带来了亮光。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这才知道夜间下了一场大雪,雪下得那么大,不时听到院落里的竹子被雪压折的声响。这两句变换角度,从听觉(闻)写出。用的是倒装方式,上句是果,下句是因,构思巧妙,曲折有致。诗人选取“折竹”这一细节,衬托出“重”字。通过积雪压折竹枝的声音,判断雪很大,而且雪势有增无减。诗人的感觉确实细致非常。“折竹声”与“夜深”而“时闻”,显示出雪夜的宁静。

  这一结句以有声衬无声,使全诗的画面静中有动、清新淡雅,真切地呈现出一个万籁俱寂、银装素裹的清宁世界。可与王维诗句“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相媲美。

例句
万骑交驰,两军相见,咱手里~。(元·朱凯《昊天塔》第二折)
作者白居易介绍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又号称香山居士,河南郑州新郑人,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祖籍山西、陕西、出生于河南郑州新郑,葬于洛阳。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坐落于洛阳市郊。白园(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阳城南香山的琵琶峰。
白居易相关作品

昨以拙诗十首寄西川杜相公,相公亦以新作十

诗家律手在成都,权与寻常将相殊。

剪截五言兼用钺,陶钧六义别开炉。

惊人卷轴须知有,随事文章不道无。

篇数虽同光价异,十鱼目换十骊珠。

醉中戏赠郑使君 时使君先归,留妓乐重饮。

密座移红毯,酡颜照绿杯。

双娥留且住,五马任先回。

醉耳歌催醒,愁眉笑引开。

平生少年兴,临老暂重来。

醉中留别杨六兄弟 三月二十日别。

春初携手春深散,无日花间不醉狂。

别后何人堪共醉,犹残十日好风光。

醉中归周至

金光门外昆明路,半醉腾腾信马回。

数日非关王事系,牡丹花尽始归来。

醉中得上都亲友书,以予停俸多时,忧问贫乏

头白醉昏昏,狂歌秋复春。

一生耽酒客,五度弃官人。

[苏州、刑部侍郎、河南尹、同州刺史、太子少傅皆以病免也。

]异世陶元亮,前生刘伯伦。

卧将琴作枕,行以锸随身。

岁要衣三对,年支谷一囷。

园葵烹佐饭,林叶扫添薪。

没齿甘蔬食,摇头谢缙绅。

自能抛爵禄,终不恼交亲。

但得杯中渌,从生甑上尘。

烦君问生计,忧醒不忧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