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羽林将,出身常事边。
春风吹浅草,猎骑何翩翩。
插羽两相顾,鸣弓新上弦。
射麋入深谷,饮马投荒泉。
马上共倾酒,野中聊割鲜。
相看未及饮,杂胡寇幽燕。
烽火去不息,胡尘高际天。
长驱救东北,战解城亦全。
报国行赴难,古来皆共然。
三十羽林将,出身常事边。
春风吹浅草,猎骑何翩翩。
插羽两相顾,鸣弓新上弦。
射麋入深谷,饮马投荒泉。
马上共倾酒,野中聊割鲜。
相看未及饮,杂胡寇幽燕。
烽火去不息,胡尘高际天。
长驱救东北,战解城亦全。
报国行赴难,古来皆共然。
三十岁的羽林郎将,出身行伍常戍守边关。春风轻拂着浅草,狩猎的骑兵英姿飒爽。两人相互对视,插着羽毛的箭搭在弦上,新拉开的弓鸣声阵阵。射中麋鹿深入幽深山谷,让马在荒泉边饮水。在马上一起举杯畅饮,在旷野中随意割取鲜肉。正相互看着还没来得及喝酒,胡人的军队就侵犯了幽燕。烽火连绵不断,胡人的沙尘漫天。长驱直入救援东北,战斗结束城池也得以保全。报效国家奔赴国难,自古以来都是如此。
崔颢生活在唐朝的开元、天宝年间,这一时期唐朝国力强盛,边境战事频繁。文人多有投笔从戎、立功塞外的理想和抱负,诗歌中也多有对边塞生活和战争的描写。这首《赠王威古》很可能是崔颢为赠给一位名叫王威古的羽林将领而作,通过描写王威古的狩猎和征战经历,展现其英勇豪迈的气概和爱国精神。
这首诗前半部分描绘了王威古狩猎时的飒爽英姿,“春风吹浅草,猎骑何翩翩”,展现出一种生机勃勃、意气风发的场景,刻画了一位身手矫健、武艺高强的将领形象。“插羽两相顾,鸣弓新上弦”则进一步渲染了狩猎时的紧张氛围。后半部分笔锋一转,描写了边境战事的爆发,“相看未及饮,杂胡寇幽燕”,战事突如其来,表现出局势的紧张和危急。“烽火去不息,胡尘高际天”描绘出战争的激烈和残酷。而“长驱救东北,战解城亦全”则突出了王威古的英勇善战和爱国情怀,他迅速奔赴战场,解救了危机,保全了城池。最后“报国行赴难,古来皆共然”则升华了主题,表达了自古以来人们为了国家利益不惜奔赴国难的高尚品质。整首诗叙事生动,情感真挚,形象鲜明,体现了唐代边塞诗的豪迈风格。
1. 崔颢是唐代诗人,其代表作有《黄鹤楼》等,他的诗歌风格豪放洒脱,语言质朴自然。
2. 羽林军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护卫皇帝、皇家、皇城的特殊军队。
3. 幽燕地区在古代是军事要地,经常发生战争,也是许多边塞诗的描写对象。
4. 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一个重要流派,以描写边塞风光、战争生活、将士思乡等为主要内容,风格多豪放、悲壮。
这首诗是崔颢对王威古这位将领的赞美之作。诗中先描绘了王威古在和平时期的生活场景——狩猎,展现出他的潇洒和英勇。接着通过战争的爆发,将他置于一个
君不见建章宫中金明枝,万万长条拂地垂。
二月三月花如霰,九重幽深君不见。
艳彩朝含四宝宫,香风旦入朝云殿。
汉家宫女春未阑,爱此芳香朝暮看。
看来看去心不忘,攀折将安镜台上。
双双素手剪不成,两两红妆笑相向。
建章昨夜起春风,一花飞落长信宫。
长信丽人见花泣,忆此珍树何嗟及。
我昔初在昭阳时,朝攀暮折登玉墀。
只言岁岁长相对,不悟今朝遥相思。
君家定何处,妾住在横塘。
停舟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家临九江水,去来九江侧。
同是长干人,生小不相识。
下渚多风浪,莲舟渐觉稀。
那能不相待,独自逆潮归。
三江潮水急,五湖风浪涌。
由来花性轻,莫畏莲舟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