燎沈香,消溽暑。
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
叶上初阳乾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
五月渔郎相忆否?小辑轻舟,梦入芙蓉浦。
燎沈香,消溽暑。
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
叶上初阳乾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
五月渔郎相忆否?小辑轻舟,梦入芙蓉浦。
焚烧沉香,来消除夏天闷热潮湿的暑气。鸟雀鸣叫呼唤着晴天,拂晓时分我偷偷听它们在屋檐下窃窃私语。初升的太阳晒干了荷叶上昨夜的雨滴,水面上的荷花清润圆正,微风吹过,荷叶一团团地舞动起来。
想到那遥远的故乡,什么时候才能回去啊?我家本在吴越一带,却长久地客居长安。又到五月,不知家乡的渔郎是否也在思念我?在梦中,我划着一叶小舟,又闯入那西湖的荷花塘中。
周邦彦本以太学生入都,以献《汴都赋》为神宗所赏识,进为太学正,但仍无所作为,不免有乡关之思。这首词可能是周邦彦久客京师,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前后创作的思乡之作。
此词上片描写盛夏早晨的景色,下片抒思乡之情。
上片先写室内燎香消暑,继写屋檐鸟雀呼晴,再写室外风荷摇摆,词境活泼清新,结构意脉连贯自然,视点变换极具层次。“叶上初阳乾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清新自然,生动传神,是历来为人传诵的名句,王国维评:“真能得荷之神理者。”
下片由景入情,遥想故乡,抒发了词人的思乡之情。“故乡遥,何日去”直接抒发思乡之愁,“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点明客居他乡的身份。“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以虚拟的梦境作结,更显思乡之情的深沉。
全词以写雨后风荷为中心,引入故乡归梦,表达思乡之情,不着痕迹,自然而清新。
1. 周邦彦是北宋婉约派词人,其词格律严谨,语言典丽精雅,长调尤善铺叙。
2. 《苏幕遮》是词牌名,又名“古调歌”“云雾敛”“鬓云松令”等。
3. 此词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鸟雀呼晴”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生动地表现出鸟雀欢快的心情。
这首《苏幕遮》是周邦彦的代表作之一。词的开篇,通过“燎沉香,消溽暑”营造出一种静谧、闲适的氛围,同时也暗示了词人内心的烦闷,需要借沉香来驱散暑气和心头的愁绪。
“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一句,将鸟雀拟人化,生动地描绘出一幅充满生机的画面,让读者仿佛能听到鸟雀欢快的叫声,感受到清晨的清新与活力。
“叶上初阳乾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是全词的精华所在。这句词从视觉的角度,细腻地描绘了荷叶在初阳照耀下的清新姿态。“清圆”二字,准确地概括了荷叶的特点,而“一一风荷举”则赋予了荷叶动态美,仿佛它们在微风中翩翩起舞。
下片笔锋一转,由眼前的美景联想到故乡。“故乡遥,何日去”直接抒发了词人的思乡之情,“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则点明了他客居他乡的身份和时间之久。
最后,“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以一个问句结尾,充满了想象的空间。词人想象故乡的渔郎是否也在思念自己,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只能在梦中回到那美丽的荷花塘。
整首词情景交融,既有对夏日美景的细腻描绘,又有对故乡的深切思念,体现了周邦彦高超的艺术技巧和深厚的情感内涵。
枫林凋晚叶,关河迥,楚客惨将归。
望一川暝霭,雁声哀怨,半规凉月,人影参差。
酒醒后,泪花销凤蜡,风幕卷金泥。
砧杵韵高,唤回残梦,绮罗香减,牵起余悲。
亭皋分襟地,难拚处、偏是掩面牵衣。
何况怨怀长结,重见无期。
想寄恨书中,银钩空满,断肠声里,玉筋还垂。
多少暗愁密意,唯有天知。
新篁爷翠葆,曲径通深窈。
夏果收新脆,金丸落,惊飞鸟。
浓霭迷岸草。
蛙声闹,骤雨鸣池沼。
水亭小,浮萍破处,檐花帘影颠倒。
纶巾羽扇,困卧北窗清晓。
屏里吴山梦自到。
惊觉,依然身在江表!
新篁摇动翠葆。
曲径通深窈。
夏果收新脆,金丸落、惊飞鸟。
浓霭迷岸草。
蛙声闹。
骤雨鸣池沼。
水亭小。
浮萍破处,帘花檐影颠倒。
纶巾羽扇,困卧北窗清晓。
屏里吴山梦自到。
惊觉。
依然身在江表。
禁烟近,触处、浮香秀色相料理。
正泥花时候,奈何客里,光阴虚费。
望箭波无际。
迎风漾日黄云委。
任去远,中有万点,相思清泪。
到长淮底。
过当时楼下,殷勤为说,春来羁旅况味。
堪嗟误约乖期,向天涯、自看桃李。
想而今、应恨墨盈笺,愁妆照水。
怎得青鸾翼,飞归教见憔悴。
水浴清蟾,叶喧凉吹,巷陌马声初断。
闲依露井,笑扑流萤,惹破画罗轻扇。
人静夜久凭阑,愁不归眠,立残更箭。
叹年华一瞬,人今千里,梦沉书远。
空见说、鬓怯琼梳,容销金镜,渐懒趁时匀染。
梅风地溽,虹雨苔滋,一架舞红都变。
谁信无聊为伊,才减江淹,情伤荀倩。
但明河影下,还看稀星数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