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下茅亭五月凉,汀沙云树暗苍苍。
行人无限秋风思,隔水青山似故乡。
松下茅亭五月凉,汀沙云树暗苍苍。
行人无限秋风思,隔水青山似故乡。
五月,松下的茅草亭里却凉爽宜人,江中的沙洲和云遮掩的树木一片苍暗。路上的行人不禁泛起了阵阵思秋的情怀,那隔水的青山就像自己的故乡。
这首诗具体创作时间不详。戴叔伦一生仕宦,晚年上表自请为道士,可见他仕途不甚得意。他奔走于仕宦途中,当是常有漂泊之感,故触景生情,方能写出此动人之作。从诗中所写景象来看,此诗当是作者旅途中经过江西稚川时所作。
这首诗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清幽的夏日山水图。“松下茅亭五月凉”,点明时间是五月,地点是松下茅亭,一个“凉”字,既写出了气候的凉爽宜人,又营造出一种清幽的氛围。“汀沙云树暗苍苍”,描绘了江边沙滩和云雾缭绕的树木,给人一种苍茫、深邃的感觉。
后两句则由景入情。“行人无限秋风思”,行人在这样的景色中,不禁涌起了无限的悲秋之情。“秋风思”不仅是对秋天的感慨,更是对人生、对故乡的思念。“隔水青山似故乡”,诗人看到隔水的青山,觉得它就像自己的故乡,这种联想进一步深化了思乡之情。
整首诗情景交融,以景衬情,通过对夏日山水的描写,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诗中没有直接表达思乡的痛苦,而是通过行人的“秋风思”和对青山的联想,将思乡之情委婉地表达出来,更具感染力。
戴叔伦(约732—约789),唐代诗人,字幼公(一作次公),润州金坛(今属江苏)人。年轻时师事萧颖士。曾任新城令、东阳令、抚州刺史、容管经略使。晚年上表自请为道士。其诗多表现隐逸生活和闲适情调,但《女耕田行》《屯田词》等篇也反映了人民生活的艰苦。论诗主张“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有《戴叔伦集》。
古诗中常常借景抒情,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来表达诗人的情感。如这首诗中,通过夏日山水的描写,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秋风思”是古诗中常见的意象,常用来表达悲秋、思乡、怀人等情感。
这首诗是戴叔伦在旅途中所作,描绘了稚川山水的景色,同时抒发了自己的思乡之情。诗的前两句写景,给我们展现了一幅清幽、宁静的夏日山水画卷。松下茅亭,让人感觉凉爽舒适;汀沙云树,又增添了几分苍茫和神秘。
后两句则是诗人情感的抒发。行人在这样的景色中,自然而然地产生了悲秋的思绪。而隔水的青山,又勾起了他对故乡的思念。诗人没有直接说自己思念故乡,而是通过“似故乡”这样的委婉表达,让我们更能感受到他内心深处的思乡之情。
在学习这首诗时,我们可以先体会诗中的景色描写,感受其清幽、宁静的氛围。然后再深入理解诗人所表达的情感,体会他在旅途中的孤独和对故乡的眷恋。同时,我们也可以学习诗人借景抒情的手法,在自己的写作中运用这种手法来表达情感。
犬吠空山响,林深一径存。
隔云寻板屋,渡水到柴门。
日昼风烟静,花明草树繁。
乍疑秦世客,渐识楚人言。
不记逃乡里,居然长子孙。
种田烧险谷,汲井凿高原。
畦叶藏春雉,庭柯宿旅猿。
岭阴无瘴疠,地隙有兰荪。
内户均皮席,枯瓢沃野餐。
远心知自负,幽赏讵能论。
转步重崖合,瞻途落照昏。
他时愿携手,莫比武陵源。